
普洱茶是茶马古道里走出来的茶,那时候的交通状况比较落后,普洱茶的外销主要靠着一队队驮马驮着一筐筐普洱茶,沿着茶马古道,走出大山,南下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西南至缅甸、越南、泰国;西北经大理、丽江、德钦、达到西藏,甚至更远的地方;北上近则抵达京城北京,远到俄罗斯,再传播至其他西欧国家。
当时,税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为了便于计算,规定普洱茶一桶7饼,每饼357克,一筐12提为30公斤。左右两筐则共为60公斤,也刚好是一批马所能负重的重量。
散茶通过高温蒸压压成饼,使得饼茶在凝聚力和平衡感上会优于散茶,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干燥,用棉纸包装,笋壳扎筒存放,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因而后发酵会相对缓慢,但是更加充分。这样长期存储的饼茶香气和滋味都会优于散茶。
微生物学者陈杰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微生物菌群是喜圆角,忌直角的,因此历史上的普洱茶以团茶为盛。虽然单饼较薄,并不是微生物发酵的最佳形态,但七饼一桶且用笋壳包裹严密的七子饼茶,刚好为微生物陈化创造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发酵空间。
方便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