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大观
茶论》中写道: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自古至今,
饮茶人多爱茶的香气。不同的茶,香气各有特点。
形容
茶香的词有很多,比如芳香馥郁、沁人心脾等等。不同的
茶类,香气的描述方式也有所区别,比如,
红茶的鲜甜,
绿茶的鲜嫩,
乌龙茶的兰花香等等。
饮一
壶好茶,可以齿颊留香,亦会满室飘香。所谓“茶飘香”便是如此。
茶叶的香气是由性质不同、含量差异悬殊的众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随着科学的进步,对于
茶叶香气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茶叶的香也由感官的直接体验,变成可
鉴别到的化学物质。其中有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脂类、内酯类、酚类、酸类等,还有部分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等。
其实,研究表明,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在茶中的含量并不高,有些仅能占到
内含物质总量的0.01%。虽然含量非常低,但是茶中的芳香物质对茶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看到这一些列的化学成分可能让人非常困惑,但是提到他们对应的香气,喜欢
喝茶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就是这些化学物质,构成了
绿茶的“板栗香”、“豌豆香”,
红茶的“花香”、“甜香”,
祁门茶特殊的“
祁门香”(
玫瑰花香),
乌龙茶的“兰花香”、“雪梨香”等等。
这些香气物质一部分直接来自鲜叶之中,而更多的是在后期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除了鲜叶本身的品质外,
制作的过程也会影响茶的香气产生重要影响。
制茶犹如烹饪,每一步都是对技巧和经验的考验。
绿茶对炒茶“火候”的掌握,
红茶对
发酵程度的控制,
乌龙茶对做青的把控等等,都可以增进茶的香气。
当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
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再好的鲜叶,可能也要被枉费了。
构成
茶香气的化学物质,有些来自鲜叶,有些来自后期的
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因此,茶的香气既靠先天因素,也靠后天培养。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基因起到决定性因素。鲜叶中的化学成分,也是决定
茶香气的基础条件。
世界三大高香
红茶因为品种不同,所含的芳香物质占比不同,所呈现的香气也有所不同。
乌龙茶的不同品种也会带来不同的香气,水仙品种做成的
单枞具有黄枝香,梅占做成的
乌龙茶具有玉
兰香,水仙和
肉桂香气不一也跟品种不同密不可分。
第二,栽培过程影响香气呈现。
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因素不同,茶的物质合成也有所不同,因此产地不同茶所呈现出的香气也有所不同。因此,高山茶、正
岩茶或是一些特殊
产区的茶往往香气更加独特。
在栽培过程中,对
茶树所施肥料也会对香气产生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
茶树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茶的香气。如此说来,有些人工种植茶的香气会高于一些
野生茶类。
采摘的季节不同,
茶树所处的温度、湿度、日照强度等均有所不同,最终呈现出茶的香气也有所区别。通常来说,
春茶香气最高,
秋茶次之。但是,在一些
产区,
秋茶的香气才是最好的,被称为“秋香”,比如
铁观音茶。
除了季节影响,
采摘的老嫩程度也会影响茶的香气。芽叶比例、是否含梗等因素都会影响成茶的香气。但是不同茶对
采摘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鲜叶中的香气物质,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挥发,新
茶香会逐渐变成酸馊的味道。因此,有些生产高海拔野茶的
茶厂,需要建在半山腰,否则,
茶叶经过一天的
采摘,晚上再运到远的山脚下加工,鲜叶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好的制茶师傅,可以让鲜叶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即使是略有瑕疵的鲜叶,师傅也可以在
制作过程中扬长避短,对鲜叶缺点进行弥补,
制作出优质的成茶。
茶从鲜叶到成茶的每一个小步骤中都在发生着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稍有不慎,香气物质减少,令人不愉快的气味产生,茶就会失去价值。
制茶师傅可能对其中的化学变化和物质都没什么概念,但是可以凭借着对鲜叶的熟悉程度和多年的经验,完成整个过程。
所以,科学可以研究茶,却很难
制作茶。茶的
制作需要人的温度,需要工匠的传承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