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我也痴迷老茶,去看一个茶仓,几十上百件的88青,老板很得意,一片要卖几百块,这算是07、08年的高价茶了。我也搞不清,老板算是茶界老人,大概是真藏了这么多好茶吧,给我一喝,我还喝不来,仓味扑鼻,但是,一桌人都是赞叹,好茶啊好茶,我就更不敢吭气,完全就喝不懂。
后来老板自己拉我到茶仓,我才知道老板会“做仓”,这在当时的云南来说,算是高人的高人了,也算是云南第一拨了解仓储的人,直到多年以后隐约听见有人说他还在做“老茶”。
想一想时光,十多年过去了,理论传播的力量仍然这么强大,看来“汤红才是老茶”这条指导意见是得一直骗下去才行啊。
这让人觉得很困惑,聊起普洱茶来,个个精神抖擞,一套一套的理论,喝起茶来。。。哎,不好说,也许就是我不懂人家的市场吧。
回头说市场。那几年高速发展,这主要的功劳,其实是庙堂之威,很多人以为是资本以为是大师,想象都想象的,一个边疆地区,没有一系列的庙堂的运作,怎么可能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成功呢?
市场高速发展,老茶供应不及时,越多的仓储开始出现了,一会是版纳仓,一会是肇庆的防空洞。这一段历史,大概现在所有人都迫不及待要掩盖,只是我也的确再没有兴趣去揭开了,无非是谈到茶的转化,必然就牵扯到这里。
喝茶的人,哪里知道这些,包装纸经过高温高湿,水分一出来,浸湿了包装纸,这本来就是仓储失败的表现,但是,市场很快发明了新理论,这叫“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