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原信昌号的老板马泽如在《云南工商史料选辑》中提到:“当时大家都知道易武茶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当地有存放十年以上的。这种陈茶出口到香港和越南市场反响很好。”
换句话说,是原产地先有的陈茶传统,而这种传统在香港等地获得了好的市场反响,从而又带动了当地的存茶趋势。后面他又提到太平洋战争期间交通受阻,茶没有运出去而是存放在国内,后来战争结束,这批陈茶在香港市场获得了成功。
在理清陈茶传统来自哪里之后。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知道,当时存茶的时间段是在几年到十几年这个区间。并没有所谓的“爷爷做茶孙子卖。”
也没有后来港仓存几十年以上的做法,那是特定时期的偶然遭遇,而并非过去的传统做法,而且周期拉那么长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和分析这则史料呢?因为我们现在听到的所谓“存新茶,喝老茶”的传统来自于香港和后来的台湾,这种传统提到老茶往往是几十年以上的陈茶,比如号级茶,红印之类。这是和一些政治历史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而且随着这种陈期的老茶越来越稀少,对普通人来说也没有任何参与性。如果本来十分稀少,还大肆提倡,那就只能是给制假、贩假者巨大的空间。当然现在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和任何“老”东西一样都有成熟的流水线。其实那些喝着假宋聘的人未必不知,不过是个戏码而已,何必说穿;
话说回来。普洱茶真的是年份越久越好吗?未见得,这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葡萄酒有“适饮期”的概念,其实普洱茶也是一样,适饮期应该是一条曲线,而不可能是笔直的直线。
那么究竟存多少年比较合适呢?
为严谨起见,我们先要明确两个前提。
在这两个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初步的做一个探讨。
随着岁月的增加,更多的是一种仓储带来的存在感和茶气细腻的历练。喝过号级或早期印级茶的茶友会有体会。
所谓的几个适饮期,就普洱茶的变化特点来说的,当然并不绝对,不同地区会有差异,每个人偏好肯定也不同。不过大体上来看,在存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前十几年变化较为明显,十几年后趋于平缓。从边际效应递减的角度来说,前几年到十几年存茶的收获更明显,这也是民国年间易武茶商存茶时间界定在几年到十几年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