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糯茶山:被遗忘的明珠,掩盖不了的茶香
时间:2021-12-15来源:普洱阿清 作者:佚名浏览:
次
茶与茶山,向来是一荣俱荣。成了名的茶会受茶友追捧,无数茶人前赴后继的奔往茶山,只为一睹茶山文化与风貌。而有些茶资历虽老,也曾风光一时,却因为命运的捉弄,就此沉寂,被世人遗忘。 曼糯茶山就是其中一员。 遗世的茶山 世人皆知濮人种茶的定律,而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也因此在云南有布朗族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古茶园。 四百年前的曼糯
茶与
茶山,向来是一荣俱荣。成了名的茶会受茶友追捧,无数
茶人前赴后继的奔往
茶山,只为一睹
茶山文化与风貌。而有些茶资历虽老,也曾风光一时,却因为命运的捉弄,就此沉寂,被世人遗忘。
世人皆知"濮人种茶"的定律,而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也因此在云南有布朗族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古
茶园。
四百年前的曼糯,一片荒芜,一群布朗族人从澜沧江迁徙而来,开始开垦荒地,种植
茶园。随后曼糯的人口也逐渐壮大,成为了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集地。如今曼糯
古茶山拥有大寨、上寨、中寨三个寨子,其中大寨为布朗族寨,超过200户人口,每家每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
茶园。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恰逢
普洱府“改土归流”计划,勐往乡被划分给勐遮土司代管。而隶属于勐往乡村委会的曼糯
古茶山,成为了
茶马古道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
思茅、
普洱的必经之地,也因此曼糯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
思茅的布朗族都会前往曼糯赕佛。后来因为
勐海通澜沧方向道路改道,路经曼糯的
茶人越来越少,
马帮也几乎消失殆尽,曼糯的茶渐渐没落,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
没落之后的曼糯早已被世人忘记,
茶园的茶也根本卖不出去。族人为了生存,只能砍掉
茶树,退林还耕,将土地改种粮食,
茶园的面积逐年减少。
再加上五六十年代,勐往乡的发展重点逐步改向橡胶产业,
茶园的
茶树开始被大面积矮化和砍伐,人为损毁严重。原本拥有五千多亩的曼糯古
茶园,到了如今只剩两千多亩。
由于周围环境遭到破坏,曼糯
茶山的植被比较单一,古
茶树的生长也相对分散,放眼望去,满布疮痍,一片荒凉。
不过即使遭遇过大面积损毁,曼糯古
茶园的可
采摘面积及产量,在众多
茶山中,也是属一属二,不会比倚邦、莽枝、攸乐等
古茶山的产量少。
所幸
普洱茶的兴起,让曼糯
古茶山渐渐重回众人视野。不过山还是那座山,生长在这里的人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要知道在云南,很多村寨的人都以
茶叶为生,如果一年的天气不好,会影响到
茶叶的收成,这也直接决定了这家人在未来一年中过的好坏与否,许多人都把
茶叶看的比命还重要。
可在曼糯生活的族人不太一样,可能是经历了太多,有点看透了
茶叶的兴盛与衰落,曼糯人对于
茶叶的收成要淡然许多。
虽然曼糯人每家都会有自己的
茶园,但这只是他们农作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族人还会种植其他的农作物。
茶叶的收成好,他们就会开始忙碌的采茶、制茶的工作,若是
茶叶歉收,便会悠闲地的打理自己的农作物,闲暇的时候就坐在院里与人喝酒、聊天。
曼糯的茶别具一格,号称
勐海第一香,这跟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曼糯位于
勐海县的最北端,隶属于勐往乡,地处
普洱市澜沧县和
思茅区交界处。
它不连南糯山,不靠
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
勐海县北端,距
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
茶山海拔1300米,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因为临近澜沧江,空气的湿润度很高,山脉也主要以黄沙土构成,非常适合
茶叶生长。
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使曼糯的
茶香气高扬纯正,有独特的蜜
兰香。它的外观条索紧结,比较黑亮。汤水入口很甜,香气浓郁,山野气韵很强,滋味醇厚,苦涩中又带有明显的甜,
回甘悠长,
喉韵十足。
人有浮沉,茶有兴衰。
好茶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而从此消亡,时间会为它正名。如今的曼糯,已重回大众视野,被归纳入
普洱新八大
茶山之一,相信未来的它,定会香飘万里,被世人所爱。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