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
7581的包装用纸不同,用料等级也不同,是真的吗?”
“市场上流传的那些白纸绿字版和镭射标版,是真的吗?”
作为成名最早的
普洱茶品之一,“
7581”的各种传闻可谓是层出不穷,这些说法中哪些是杜撰的故事,又有哪些是真实发生的?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揭秘,
7581最有名的那几个疑团。
1975年,是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省茶司)在获得自营出口权后,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与香港的
茶商面对面交流。
在这次广交会上,省茶司发现除了云南生产的
普洱茶外,广东
发酵的茶青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也很受欢迎,而且
价格很高,省茶司对此高度重视。
通过大量研究和反复试验,几家
茶厂终于在1975年掌握了
普洱茶的
发酵技术,寄到香港的试制
茶样,经过香港各大头盘商认可后,省茶司才开始下达生产计划。
根据以往的失败经验,
茶厂总结出
原料综合等级为八级的茶青,是比较适合
制作普洱熟茶的,而且当时
昆明茶厂研发进度最快,就率先承担了批量生产的任务。
又因为这批出口到香港的
普洱砖茶,是在1975年定下配方的,因此出口
唛号为“
7581”,其中“75”为配方制定年份,“8"代表
原料的综合等级,“1”则是
昆明茶厂的代号。
仔细观察先早时期的
7581,你会发现在
茶砖背面,留有很多类似于
铁饼的“乳钉”,这些凸起气眼是
老茶真伪的鉴定点,也是那个年代传统
制作留下的烙印。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产大多追求效率化和机械化,而
茶叶制作业不例外,当年
制作茶砖的模具,大多使用笨重庞大的铸铁模具直接压制的。
这种铁模大致可分为铁框、上盖、下底板这三个部分,其中铁框的两侧也有一个提手,方便工人拉起盖下,而下底板上则分布有一些不规则的气眼。
要压制
茶砖时,就先把
茶叶倒进铁框里,下方的蒸汽机会烧出热蒸汽,通过气眼把上方的
毛茶蒸软,等
茶叶蒸得柔软但又有韧性时,就可以压制了。
压制时要先用上盖将蒸软的
毛茶压的非常紧实,再推入压力机进行重压,最后抽出下底板,一块四四方方的
茶砖就成型了。
后来,生产人员发现蒸汽机的功率大,
普洱砖茶接受的蒸水分过多,导致底部发黑,因此又围绕着这点做了很多的技术改良。
最终确立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截止在底部多垫一张透气性良好的“生白布”(指没经过化学漂染),不但达成了避免
茶叶底面变黑的目的,还方便脱模。
用这种方法生产出的
砖茶,乳钉的形状会更加清晰,而且还能看到压制时留下的布纹,也是鉴定
7581年份的一个辅助手段。
与
熟茶砖不同,
边销茶砖是用未经
发酵的茶青生产的,不过由于成本限制,
原料配比比较灵活和复杂,有各种等级的茶青,甚至有用于粘结条索的碎茶。
其次,
下关香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当时的各大
茶厂,使用的虽然都是省茶司提供的统一配方,但
下关特有的焦香和松烟味,使其从一众
边销茶砖中脱颖而出。
这种惯例,
下关茶厂也延续到了供出口的各类茶品上,其中那款出口到香港的
下关沱茶,以其独特造型和迷人焦香吸引了一位法国客商,成就了
销法沱的传奇。
说回到
7581上,白纸红字,包装印
7581唛号的常规包装和板式,一直沿用了几十年,但在市场上却流传有一些字号略小,甚至白纸绿字的
7581,这些是假茶吗?
这个问题就要谈到当时的特殊需求,
7581的名气传开后,有一些外籍
茶商找到省茶司批量订购,同时为了凸显茶品特色,就要求省茶司对包装进行改动。
这些大客户出手阔绰,要求又不算苛刻,因此省茶司都尽量满足,这才出现了用高端鸡皮纸包装的
7581砖茶,以及现在存世量极少的白纸绿字版
7581。
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定制的茶品,除了包装绵纸和板式略有差异外,使用的配方和常规茶品都是大致相同的,而涉及用料改动的,基本都属于定制茶范畴了。
除了这些讲究包装的
7581外,90年代还曾出现过一批使用镭射标的
砖茶,有些茶友联想到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成本,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实际上在1993年,确实生产过这些镭射标
砖茶,而且和茶友设想的一致,当时的镭射标,确实是“高科技”产品,省茶司为了赶时髦,就试制了二批。
仔细观察镭射标的内容,不仅有“碧鸡”商标,还有“云南
昆明茶厂出品”的小字,由于镭射标已经是独特标识,所以这批茶的外包装上并没有印
7581字样。
不过在当时,镭射标的
制作费用是比较高的,考虑到成本因素,这批90年代初期的镭射标
普洱砖茶只做了2批,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再次生产镭射标
758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