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名山
古树茶的魅力逐渐被茶友认可,每逢
春茶,许多省外的茶友不远千里万里,不约而同地赶赴源头,自己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看着收料,花着大价钱熬夜请大师傅炒茶,回到家小心翼翼的干净地方存起来。
新茶喝着确实是顶级的品饮体验,心里美滋滋地想着,有这么多
好茶,陪着它们一起慢慢变老,有
老茶,不寂寞!
哎!过了三年五载,怀着超高的心理预期,如履薄冰的抠出一小泡,一喝发现咋还没新茶好喝呢?上网一查,喔,原来
普洱茶有个存放尴尬期的,要等到适饮期才惊艳。嗨,果然是要悄悄
转化,惊艳所有人呀!
然后每隔一年,再喝一次;每喝一次,失望一次,怎么想也想不明白,最后终于在失望中退出茶界,然后大骂,什么
越陈越香,就是骗人的鬼话!
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原料自己看着收的,家里的地是自己挑的,免它惊,免它苦,免它颠沛流离,免它无枝可依,可就是等不来传说中的“适饮期”,这是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是
工艺出了问题!可能你看着做的名山
古树茶出道即巅峰,以后是不会有适饮期的!
而以个人十多年的制
茶经验来看,当下的
工艺早已非传统的
晒青工艺;茶友们喝的
普洱,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普洱;而且越来越多的名山茶
工艺趋向于新茶好喝,也就是出道即巅峰,后面都在走下坡路,所以你存的名山
古树茶可能根本没有适饮期!或者越存越淡,到最后就是一饼饼没有价值的树叶子!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名山茶趋向于新茶好喝呢?
越陈越香时代,奉行“
藏茶”,
普洱茶必须存,不存个20年、三十年,都入不了口,更有甚者,有“爷爷存茶,孙子喝”的景象;
但因为在
普洱茶发展的初期,行业的各方面都不成熟,一不小心就玩废了,2007年下半年,
普洱茶市场崩盘;
大家都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让
普洱茶的新茶也好喝呢?于是2009年前后,名山
古树茶的概念开始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山一味,
古树纯料的价值被提出,打破
普洱茶贵陈不贵新的传统。
而
山头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近年来名山茶都遵循一个规律:贵新不贵陈。
所谓“
班章不下山,
冰岛不出寨”,名山
古树茶在源头的鲜叶时候是最贵的,山头辨识度高,大家趋之若鹜;而当仓储了三五年,名山茶的特点不是那么突出时,没有人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名山
古树;
所以许多
茶农和
茶商对此心知肚明,在做品控时,
工艺会不自觉的朝着新茶好喝的方向走!
这其实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市场产生的
工艺,可以勉强称之为探索,但世间所有的平衡,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新茶表现的过分惊艳,其后的表现可能就会差强人意。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你的
原料和仓储出了问题,而是
茶叶做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没有太多后期
转化的空间!
甭管这句话的表达是否准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一定的仓储条件下,
普洱茶是有后期
转化的。
最终的
毛茶里的氧化酶是否具有
活性,决定了这个茶是否具备后期
转化。
对初制
工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杀青温度过低,容易产生红梗红边;
杀青温度过高,容易产生糊点糊边。所以
杀青,就是要将叶子的温度控制在某一个范围内!
什么范围呢?既不能因为酶的氧化而让茶青变红,又不能因温度过高而将酶的
活性杀死,所以应该是:抑制酶
活性的范围!
据测定,氧化酶最适宜的温度是40~50℃。
当温度高于50℃时候,酶的
活性被抑制,而当温度高于85℃时,酶的
活性就被杀死!这个时候,就变成了
晒青绿茶,也就是所谓的“滇绿”;所以
杀青时候核心叶温就是50~85℃之间!
来一张示意图,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好的,专业的东西一带而过,大家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下面说“
晒青绿茶”的特征:
1.
晒青绿茶最典型的香气就是“豆香”(也称:高温香),与传统的
晒青毛茶相比,它口感鲜爽度更高,香气更高,苦涩相对弱一些,但在新茶时期,仍然保留了滇青的诸多特性:
回甘、
生津、汤香、
喉韵,一样不少;
4.这类
工艺非常适宜新茶时期品饮,而随着仓储时间的加长,
茶汤会出现汤感变薄等现象,从长远来看,不适合长期存放;
5.毫无疑问,在新茶时期,滇绿
工艺出来的产品比传统的
晒青工艺出来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所以如果需要长期存放的茶友,一定要注意你喝的茶,是否真的是
晒青毛茶的
工艺!
又查了一下,所谓闷黄是在鲜叶
杀青完成之后趁热进行初包,然后进行复包,再让其堆积黄变,整个过程的时间长达43h,叶温则控制在30-55℃范围内。
具体做法是:
为了追求新
茶的口感,
普洱茶在揉捻后(一说在
杀青后,以我自己看到的为准),会将揉捻好的茶青堆积在竹篓里堆积(
茶山称
发酵),堆积时间长短不定,见过最长的达12小时,最短的也有两三个小时的。
综合评价:
从品饮的角度讲,可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后其
转化空间小,建议在当年或者三年内喝完,目前的
山头茶,为了追求新茶口感,是会
发酵一段时间的,也就是闷堆
发酵,但后期的存出价值也会降低。
一是在
生茶或
熟茶里掺入部分
红茶压饼成型,这种玩法主要在造假老
熟茶或
老生茶里比较多。比例合适尚可,比例过多就会红
茶味足,汤感当然也是醇、厚、滑,但这并非主流口感;
二是在
杀青时,温度不够,低温
杀青,锅温过低会产生红梗,红梗过多,
茶汤有生青味、生臭味、
发酵味、
茶汤汤色泛红,开汤无香气,不利于后期存放
三是摊青不及时导致的
发酵,摊青时间刻意加长导致
发酵。
摊晾不及时导致的
发酵有两种情况:一是
采摘的鲜叶未及时放入背篓中,而是长期攥在手里,导致鲜叶温度过高,
发酵而变红,或者背篓中的鲜叶按压过紧,没有及时运送至临时
摊晾点
摊晾;二是,长途运送的过程中,鲜叶被捂到,鲜叶因为温度过高,而
发酵变红,甚者会烧到鲜叶;
另外,如果在
普洱茶“
萎凋”时候,刻意加温,日光照晒或者长期捂着,导致鲜叶温度过高,
发酵而变红,导致新茶
茶汤中出现
红茶的味道。
讲道理,这是两种
工艺没有太多的交集,那为什么会有
普洱茶的“
白茶化”呢。而且市场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产品,
怎么处理呢?说穿了就很简单!
普洱茶的
摊晾(摊青)是物理变化:将鲜叶均匀
摊晾至
摊晾架,厚度10~15cm,在保证鲜叶
活性酶存活的情况下经行自然脱水,使鲜叶种水分开始均匀的散到叶片和叶梗,之后鲜叶逐步丧失生命,使青草气散发,芳香物质增加,
晒青毛茶的摊青时间各地会有出入,一般3~4个小时居多。
云南
白茶的
萎凋更多的是化学变化:目的是通过长时间的
萎凋,蒸发鲜叶水分,提高细胞膜透性和酶
活性,促进叶
内含物质发生缓慢的水解和氧化作用,发挥青臭气,发展
茶香,形成
白茶自然的外形喝内质特征。
白茶的
萎凋历时较长,一般室内自然
萎凋历时48~60小时,不宜超过72小时,热风
萎凋20~36小时(本段选自《制茶学》)
如果重
萎凋,一是很容易把鲜叶杀糊,
杀青时不容易掌握锅温;
当然,就目前的名山茶现状来看,这种
工艺也并非主流,消费者也很少遇到,个人从业多年,也很少遇到;但即便遇到了,也能入口即辨与传统
晒青工艺制作的
普洱茶有什么区别,大家留心一下即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