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之前的一个
春茶季,
茶山里的
茶农按照往年惯例每天采茶炒茶,但寨子与外界联通的木桥因年久失修坍塌,外面的
茶商就没法进入寨子收茶。
木桥修好后,
茶商终于前来收茶时,
茶农们毛料都积攒了很多,
茶商从左边抓一把验茶,滋味很好,右边抓一把,滋味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一户人家炒的
茶叶为什么味道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说
拼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今天这篇专题文章,就来和大家
拼配小史。
抛开放久变质,和炒茶水平不一不谈,以今人的眼光看,同一座
茶山,同一片寨子,同一户
茶农,已经算是很标准的纯料了,但滋味却还是有所差异。
故事中的
茶商倒是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每户
茶农的茶地位置各异,
采摘时间有早有晚,
茶树的树龄大小不一等等,都是同一家
毛茶滋味不同的原因。
知晓了原理,
茶商们就把这片寨子的
毛茶翻搅汇总到一起,这种能让一片
茶区的
毛茶滋味都相对协调统一的朴素方法,就是
拼配理念的雏形:匀堆。
其实,那时
茶商们收来的毛料来源不一,很多都存在这个问题,匀堆的手法传开后,为了保证售出的
茶叶滋味均匀,
茶商们的“堆"就越匀越大。
到后来,不同山头的
春茶秋茶都均在了一起,问题也随之而来:匀进去的
茶叶越杂,滋味不相容的就越多,
好茶优势体现不出来,劣茶拉低了
茶叶的整体品质。
由此,一些大
茶商开始研究各个山头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将滋味相近或互补的
茶叶搭配在一起,这时,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
拼配理念。
19世纪中期,阮福写出了闻名后世的《
普洱茶记》,里面除了介绍毛尖、
谷花茶、紧
团茶等,还首次记载了一种改造茶:“其入商贩之手,外细内粗。”
所谓外细内粗,就是将
毛茶按老嫩分开,以细嫩芽尖撒面,粗
老茶梗包心,蒸软了压制成型,一改以往只按季节和山头分料制茶的单一模式。
这种混合加工手法,不仅提高了低档茶的经济价值,提高了
好茶的性价比,还是今日业界
拼配学的奠基,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主导制茶法。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分
茶叶品质,收购
价格一致的
拼配理念,一度成为了国营
茶厂的滥觞。
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中前期,国内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发展落后,作为经济作物的
茶叶也远比现在“金贵”,属于国家管制的商品。
这就导致
茶叶生产的计划氛围浓厚,云南全省所属八州市二十二县的
茶厂,每年都要参加“全省
茶叶工作会”,统一接受由
中茶公司的领导们下达的生产计划。
为了保证计划的"准确性",这些生产计划往往事无巨细,包括
红茶、
绿茶、特种茶(
普洱茶当时产量较少,归属于特种
茶类)等的
原料收购量、调拨
价格等等。
生产指标方面,是根据往年的出口量而定的,但这种对未来需求的预测显然是不科学的,也就经常出现供需失衡,如
88青就来自省茶司当年积压的
7542青饼。
有时赶上灾年,计划又要的比较多,部分地区就会下达“
原料不出县”的行政指示,例如版纳就曾设过三道出关口,省茶司批准后才允许跨地区的
茶叶调拨。
需要说明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收取
毛茶,不是按品质高低和山头名气,而是依照鲜叶的生长程度,将半加工好的
晒青毛茶划分成五级十等。
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60年代,“1958年废除
毛茶按季节命名成规,将春尖,二水,谷花等茶名一律按质量重新分为五级十等。”
"1967年,质量验收制度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关、卡、压,加以批判。因此收购不讲质量,收进无用的粗
老茶、
野生茶,甚至假茶近万担,积压在仓库多年。——《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回到正题,虽然明面上只有五级十等,但也不能忽视市场的需求,当年传统港澳市场经常对
普洱茶的口感提出要求,部分头盘商还会进入内地收料。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调和
茶叶口感,不同
茶区的毛料经常调配,比如
老曼峨,
老班章当时就经常被作为苦树种调配,因此虽然山头不显,但口感还是有体现的。
当时的
七子饼茶,大多由多种级别的
原料拼配而成,其中单芽撒尖、芽叶撒面构成饼面,5-7级的
茶叶构成芯茶,而最粗老的7-8级
茶梗,则用来做底茶。
以
7542为例,撒面多用南糯
春茶,果胶丰富,易于成型,芯茶多来自布朗等滋味浓厚的
茶区,盖底则会用粗老
秋茶以控制成本,4仅表示综合用料等级为4级。
鼎盛时期的国营
下关茶厂,单是在重庆地区的年销量就近2000吨,在西北,康藏地区也极受欢迎,
茶叶年产量最高可达8000余吨。
1973年,省茶司专门在昆明跑马山建起
拼配厂,用来简单调配
双江、凤庆和昌宁等地区的
红茶,并发往上海、广东这两大
中国茶叶出口口岸。
在这里,国有
拼配一厂和国有
拼配二厂会将
滇红和其他省的
红茶二次调配,并将这些管制物资出口到前苏联、波兰乃至国际
茶叶巨头立顿,换取宝贵外汇。
这一时期的
茶叶生产中,
拼配已经成为了各大
茶厂的核心技术,包含感官审评、陈化探索、内质分析,是传统制茶理念与现代理化分析手段相结合的品质调剂。
如当时的
下关沱茶,用料就可能来自三十多个县镇,还会拼进老料提升风味,
拼配技术非常精湛,堪称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作,之后的专题还会为大家介绍。
以上,就是这篇
拼配小史的全部内容了。受限于交通运输,控制成本,均衡口感等条件的限制,旧时代的
拼配技术总是受到制约,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茶品。
而如今,有了科研理化的支持,曾非常依赖感官审评的
拼配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可量化,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科学
拼配时代。
除了大家熟知的等级
拼配外,现代
拼配还发展出了哪些类型?各自有哪些优势?下篇专题文章,我们继续聊聊
拼配技艺的五大类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