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现代农业产业中,
农药化肥使用是普遍且必要的。
1、合理使用农药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保障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农残会让人避而远之,为什么茶叶还要打农药,直接不打农药不就可以从根源上农残的问题了么?
如果心里真有这样天真的想法,只能说明您在城里生活久了,远离农村农业生产,更不了解现代化农业产业。
现实中,所有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几乎都避免不了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茶叶也不例外。
我们在茶桌上谈“茶叶农残”,就类似在吃东西时谈“食品添加剂”。
农药化肥在现代农业产业中的意义,如同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意义,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现代化农业和食品化学工业的伟大成就之一,更是保障全世界范围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
茶树使用农药,主要是两方面目的和作用:
一、增产增收;二、防治和减少病虫害。
当然,农药使用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保障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过量农残又可能会危害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因此,关键问题是在规模化农业/茶叶种植生产中如何“正确”、“合理”、“规范”地使用农药,以及使用更加“安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现代化茶园种植管理,使用农药是常态
不管是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东部重点产茶省份,还是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西南部高海拔地区产茶省份,抑或是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北部产茶省份,但凡连片种植的现代密植型茶园,大多都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化肥和农药,当然有些改造为“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在化肥农药等农资使用上会严格限制,但这类茶园的比例目前还比较低。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已经逐步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流通市场的茶叶库存也日渐高企,在未来,相信我国茶园种植的方向会逐步由“追求产量”转向“追求品质”,那么必将逐步增加“有机生态茶园”面积,进而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其实很多知名产茶区的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早就在努力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更加生态的方式来防治虫害,比如灭蝇板、灭蚊灯等,同时也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3、云南茶区的农药使用情况
其他省份茶区情况了解有限,仅简单说下云南茶区。
截至2021年末,云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740万亩,其中完成有机认证的茶园105.7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3%,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约为330万亩(含野生古茶树居群266万亩和栽培型古茶园64万亩,数据来自云南省茶叶协会),有机茶园和古树茶园基本上是不会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当然还有一批正在申请有机认证但尚未认证成功的茶园也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但其他部分茶园尤其是连片的现代密植高产茶园等,则可能普遍存在使用农药的现象。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一是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本来就足够好,古人种茶讲究生物链自然法则;二来使用化肥农药这种既增加成本同时又降低市场口碑信用的行为并不符合当地茶农的切身利益;三来古树茶作为稀缺性资源需要爱护和保护已经形成茶农共识,所以从根源上也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的利益驱动力。
因此在这些拥有古茶园/古茶山的村寨,几乎都能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看到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政府下发的古茶园强制管理规范或茶农公约,严禁所有茶农使用化肥农药等,且都有非常严厉的惩戒措施。
但在我们此前数次行走云南各大茶山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不少坝区茶园、和一些养护情况较差的“老台地茶园”等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施肥打药的情况,而除草剂、催芽剂等药剂的使用也时有听闻,但这类茶园的鲜叶基本也只能拿来做一些廉价的“街茶”、“大路茶”等,在市场上并没有多少议价能力,很难卖上好价钱。
虽曾目睹过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发生,但我们并非什么农业专家,也无法断定是否属于“不规范使用”或“过量使用”以及是否使用“违规农药”等情况,只能代表有“使用农药”这种现象客观存在。
二、有农残,不等于茶汤对身体有危害。
1、农残含量是有国家标准的。
今年3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22),该标准于2023年5月1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是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增补版,相关检测方法可以与GB 2763-2021配套使用。
新标准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调整,新增了4项农药的限量标准。在新标准正式实施后,我国对茶叶中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已达110项(含茶饮料)。这意味着茶叶生产和消费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农药残留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2、农药基本都是脂溶性,而非水溶性。
茶叶农残不同于蔬菜瓜果农残。
蔬菜瓜果是“吃进”肚子里的,所携带的“农残成分”当然也一并被吞吃进去了,而茶叶则是只需饮用其“浸泡过的茶汤”,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此时,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关于“农药”的基本常识:绝大多数农药都是“脂溶性”而非“水溶性”的。
脂溶性,即能够溶于脂肪、有机溶剂,但却不溶于水的特性。
如果有在农村生活经验或接触过给庄稼喷洒农药的茶友可能就会留意到,兑水稀释后的农药药液,大多都是乳白/乳黄色的“悬浊液”或“乳浊液”,这是农药不溶于水的表现之一。
也就是说,即便你用开水浸泡茶叶,茶叶中就算含有少量农药残留也很难被溶解到茶汤中。有人做过相关测试,即便用暴力冲泡法来冲泡茶叶,也只能够让茶叶中所含的农药残留析出10%-20%左右,这对人的身体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非你每天都要喝掉几十升甚至更多茶汤。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符合相关农残标准”的“农残不超标”茶叶。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违规使用农药”和“使用违规农药”,从而导致的“农残超标”。
3、有农残不等于农残超标。
使用农药就可能有农药残留,但有农药残留不等于农残超标。
对于农药,国家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如上文提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等),在这些标准里面明确规定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所能含有的农残最大限量,也明确列明了哪些是允许使用哪些是不允许使用的农药,以及各种农药合理使用剂量是多少,需要稀多少倍等。
除此之外,毎一种农药根据自身特性还规定了“安全间隔期",就是在刚打完农药之后是不能采摘的,不同的农药有不同时间的药效期,或四天或七天或半个月,过了安全间隔期,基本就不会有农残超标的现象。
所以,我们应该警惕的不是“有没有农残”,而是“农残有没有超标”。
没有农残当然最好,但有农残也不意味着十恶不赦。
我们都知道那句俗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三、哪些茶叶无农残?
虽然如上所说,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茶叶可能都有少量或微量农残,甚至有少量茶叶可能确实存在“农残超标”的现象。
不过,也确实有一些茶叶产品是可以做到完全无农残/零农残的,大概概括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仅以云南茶区为例,其他可同理参考):
1、经过有机认证、雨林联盟RA认证等官方认证的茶园茶。
2、真正的生态古树茶(含名山名寨和非知名小众村寨的连片或非连片古茶园等)。
3、真正的园生态森林茶园、林下茶园茶。
不过上述这几种茶,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自然也不会太低,一来生态茶园因为不用农药化肥,茶叶产量本身就比非生态茶园的偏低,平均成本更高;二来古树+名山等概念的加持,以及本来就极为有限的产量,供不应求。
当然也并不是说除这些之外的就一定有农残,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概率大一些。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某茶企拥有“有机认证/雨林联盟RA认证茶园”或“拥有自己的古茶园”,不等于其出品的所有茶品均为“有机茶/无农残茶/古树茶”,要以具体产品真实原料来源为准。
当然,市场大量充斥的“假名山”、“假古树茶”、“假白菜标”等茶品均不在以上范围内。买这些一定记得风险自负。
四、如何避免买到农残超标的茶?
即便我们都打心眼里相信“少量农残不会危及健康”的观点,即便国家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农残限量标准,但依然会有一些茶友过不了心理这道坎,认为一定要绝对“零农残”才能喝的安心,那么就可以按我在上一段所提到的那几种类型去选购,比如真正的森林茶、真正的生态古树茶、有机认证或雨林联盟认证的茶园茶、国有林里的森林高杆古树茶等,当然前提是要能做到“茶的来源保真”。
除此外,如果只是避免买到“农残超标”的茶,那么就可以适当放宽条件,绝大多数正规知名茶企或所谓“传统大厂”生产的茶叶都能做到农残含量在国家标准限定之内。
一般来说,只要尽量避免购买过于低价且来源不明的茶品(比如通过PDD拼单的几十块一片甚至一提的冰岛老班章或某些直播间里主播超低福利价血亏放漏回馈家人等奇奇怪怪的茶品)甚至各种线下的火车站、景点茶叶店、以及专卖各种“棉纸茶”的街边小茶店等售卖的各种“看不懂”的茶品,避开这些,基本上农残风险就不会大。
除了“农残”之外,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茶叶在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混入或产生的异杂物甚至有害物质,比如仓储不好导致的霉菌污染等。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对茶叶农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相信国家标准,也要相信专业研究者的前沿工作,不要因为不必要的误解而影响了喝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