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昨天刚上的宫廷级
普洱茶,古代偷喝了可是要掉头的,品质绝对没话说!”
上面这段对话中提到的所谓“
宫廷普洱”,刚入门的茶友可能不解其意,但了解这个概念的
老茶客,都马上能识破后半段话术的陷阱。
明清时期,
普洱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受到了清廷皇族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普洱茶跻身
贡茶之列。
截止清朝灭亡,
普洱茶的
贡茶历史共有近200年之久。当时的
普洱贡茶贵为国礼,不仅受到了皇亲国戚的喜爱,还一度上行下效,风靡过整个京城。
能获得如此尊贵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普洱的
茶性完美贴合了清朝皇室的需要,《本草纲目拾遗》有记载:“
普洱茶味苦性刻,可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我们都知道清朝满族人的先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身,天寒地冻的环境,使其只能主食牛羊肉,才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入关称帝后更是山珍海味。因此
普洱茶以其独有的
茶性,成为了清廷皇族的御用饮品。
所有的嫩茶芽都
采摘完后,才允许民间
采摘贩卖,像八色
贡茶中的翘楚
女儿茶,据说是在当地政府官员的监察下,由
茶农一个芽头一个芽头地挑出来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代的
宫廷普洱,名称源自
普洱贡茶,等级又是最高的,
价格也比较贵,那就一定好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
普洱茶等级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58年废除
毛茶按季节命名成规,将春尖,二水,谷花等茶名一律按质量重新分为五级十等。”《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因此,经济经济时期收取茶青,不是按品质高低和山头名气,而是芽叶比例和嫩度特征,将半加工好的
晒青毛茶划分成五级十等。(特级是后加的商业化等级)
【特级】:一芽一叶占 70%以上,一芽二叶占 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 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 30%以下。
【二级】:一芽二、三叶占 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 40%以下。
【三级】:一芽二、三叶占 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 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四叶占 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 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四叶占 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 50%以下
...
新手茶友如果记不住具体比例也没关系,只需要知道:茶菁的嫩度越高,则级别越高。最嫩的为特级,往下依次为一级、二级....十级,在
茶叶资源珍贵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有比十级料更粗老的“级外茶”。
再拿几个经典的
普洱明星茶举例子吧,等级从高到底依次为:92方砖(南糯一级料和二级料),雪印
7532(综合等级三级),
八八青7542(综合等级四级),
7572(综合等级七级),
7581(综合等级八级),
8582(综合等级七级),8592(综合等级九级)....
看到这里,细心的茶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以上名茶的历年行情价和市场认可度,似乎与各自的用料关系并不大。原因很简单——不是级别高的就是
好茶。划分茶菁的级别只是用来区分粗老与细嫩的,不是用来衡量品质的。
当时给
普洱茶的茶青做分级,主要是为了在后续加工时,能够根据级别,来确定每道
工艺需控制的时间、温度和力度。比如加工
熟茶时,在
渥堆发酵前就必须根据茶的总体级别,来确定
发酵的熟成程度,不然嫩度高的很容易发得太熟,进而影响整个堆的品质。
茶的级次不同,口感确实存在客观差异,级次高的
普洱茶芽头更多,外形更美观,富含
氨基酸,口感更加细腻鲜爽,不过
多酚类物质会比叶片少一些。
而且,用较粗老
原料制成的
普洱茶,往往
回甘更好,这是因为老叶的养分积累更充足,内质中的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要远高于嫩叶。
最重要的是,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喝嫩茶,感受细腻口感,比如
7532和92方砖;而有人喜欢喝粗老的,感受
回甘,品味厚重口感,比如
7581和
8582。
等级不等于品质,等级低不代表不好喝。明确了这个概念后,回头再看
宫廷普洱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粗
老茶砖是少林寺的武僧,那
宫廷普洱就是清新隽永的白衣女侠。
导致
宫廷普洱不耐泡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内含物质溶出过快。
普洱茶中的植物纤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木质部外纤维,另一种是木质部纤维。
其中木质部外纤维的孔隙较大,导致
内含物质的溶出性强。而嫩芽就是主要由木质部外纤维构成的,因此
宫廷普洱内含物质的溶出很快,
冲泡时也要注意水温,快速出汤。
此外,揉捻工序对
宫廷普洱不耐泡也有一定影响,等级较高的茶箐相对幼嫩,其细胞膜和液泡膜在揉捻时会更容易破裂,这也会导致
茶叶的
内含物质会更容易被水溶出。
最后,
宫廷普洱的
原料不一定都是细嫩芽,也有可能是加工时弄碎的
茶叶和
茶梗。因为给茶青划分等级时,是用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处理的,筛出细的等级高,粗的级别低。
总之,
普洱茶的等级,其实只是一个划分标准,品质优劣和级别高低也没有直接关系,
宫廷普洱确实等级很高,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位茶友,千山千味,适口为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