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行走临沧—古道、勐库、大雪山

时间:2018-07-10来源:网络 作者:中国普洱网浏览:
担当僧有诗言:春来无日不狂游。早在去年冬天,编辑部初定开春后全体出动分别前往云南主要茶山时,我就预感,我的方向是临沧。果然。 临沧我不算太熟,但好歹跑过几次,至少比其他同事,要稍微熟上那么一点。跑了几次仍旧不熟,主要是受制于路况不佳,每次累
        担当僧有诗言:“春来无日不狂游”。早在去年冬天,编辑部初定开春后全体出动分别前往云南主要时,我就预感,我的方向是临沧。果然。
  临沧我不算太熟,但好歹跑过几次,至少比其他同事,要稍微熟上那么一点。跑了几次仍旧不熟,主要是受制于路况不佳,每次累个四脚朝天,却跑不了多少地方。临沧长期对外宣称其为“秘境”,潜台词我却私下解读为:可到达性不尽人意。就我最近两年掌握的境况判断,路况已经有较大改善,但主要公路与去往茶山的道路,终归不一样,本着“好不窃喜坏也无忧”的美好情怀,我赶上一班早间从普洱经由景谷发往临沧的班车。一来就是个下马威,澜沧江大桥仍未贯通,老旧班车晃到天快黑,才终于到达旧称“缅宁”的临翔区。
 古道崩塌了?
  小标题出自杨炼的诗歌,不算太切题,苦于找不到更合适的,厚着脸皮一用。本着先偏远后临近的原则,我首先去到永德,身体心理刚刚熟悉点地气,就“一颗热弹打中了我心头”:这里早年居然、居然是一条古道的途经地。
  当地口语中,这条古道被称为“夷方道”,依赖其“淘生活”以期发达,自然叫做“走夷方”。受诸多因素制约,从保山出发“走夷方”的两条“夷方 道”,其中更著名的一条,是从潞江坝翻越高黎贡山脉,经由保山腾冲猴桥口岸出境的那一条。而同样重量级的这一条,近几十年却毫无名气影响力,几乎到了闻所未闻境地。要知道,明代名将邓子龙,云南戍边十数年,作战不计其数,大破缅军象阵俘象千数的伟大战事,就发生这条古道上,遑论其他。
  描述一下这条古道的大致路线:从古称“永昌”的保山出发,过保山施甸经临沧永德去往临沧耿马的孟定,然后顺怒江—萨尔温江支流南汀河河谷西南向下行,出境去往“夷方”缅甸。有意思的是,全长170余公里的新修二级公路施甸—孟定公路,除一些路段改走直线外,基本路线还是沿着这条古道推进。
  要说古道遗迹,留存下来的不在少数,但最有名的,要算链子桥,官方称为“遂通桥”。链子桥位于临沧永德、保山施甸两县交界的勐波罗河上游隘口,用10根粗大的铁链在石灰岩壁悬空架成,建于1908年,长30米,宽2.3米。桥面的木板早已撤去,河面上仅剩下10根铁链,苦苦寻找拍摄角度,我在桥头崖壁上爬来爬去而不得法,却没有胆量上桥。终于有位勇敢者脚踩手扶着铁链,摸索到桥中央拍摄桥头——这下好了,我的照片也有了。
  去往链子桥的路上,谈起茶叶,同车一位当地老者就告诉我,早年永德主要茶叶产地,主要在小勐统一带,并非乌木龙。小勐统正是当年古道的途经地,恰好忙肺古茶山,就在这一片区。盘点一下所走过的云南古道,我感觉其中顺河谷循水流走的居多,即便翻越山脉,往往也会找两头江河支流交集的所在,想来这和工程量大小有关,毕竟水流是相当会走捷径的。现代道路的建设,却是综合统筹平衡考虑,不仅仅只拘泥于工程量。
  茶山的兴废,其实交通状况关联密切,作为永德临沧间的主要运输道路,313省道通车后,近些年来,永德茶叶产区,慢慢向东北漂移到公路沿线的乌木龙、亚练一带。施孟公路目前已经建成通车,以我跑下来的感受看,通过性相当不错,永德临沧间的交通,也逐渐主要依赖这条公路,难说茶区的分布和状态,将来会因此而有所变化。
 乌木龙:新茶山茶园
  313省道沿线的勐底农场,处于热区向山区的过渡地带,漫山遍野都是芒果林,车上猛一睁开睡眼,我还以为是大茶树,手忙脚乱去摸相机,镜头拉过来却发现是芒果,情绪相当失落。勐底农场其实也出产茶叶,主要是绿茶红碎茶,今年产的CTC红碎茶,还出口批量到缅甸。
  亚练乡离勐底农场只有30公里路程,海拔却急剧攀升到2000多米。亚练的茶园,不少与树林相伴,茶树间距较大,看上去让人心里感受极好。这天上午,一片坡地上的茶园,出现一大群服装色彩鲜艳的学生采茶,上去一问,才知道是塔驮完小的学生在“勤工俭学”。我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多半手法熟练动作很快,完全不是在摆架势做样子。这一带的娃娃,通常从四、五岁开始,就要跟随“大人”上山学着采茶,到了八、九岁年纪,已然老手。正和带队老师攀谈间,突然一阵雨水下来,老师赶忙招呼大家撤离。
  乌木龙乡距离亚练,也是30公里。这天正着街天,满街都见黑色服装头饰的俐侎人在卖茶买东西。乌木龙是个彝族乡,两万六千多人口中,百分之七十是彝族,其中有近一万人为彝族特殊支系俐侎人,约占三分之一强。整个俐侎人族群人口数量,正好也是两万六千多人,乌木龙无疑是俐侎人最大聚居地。俐侎人是传统种茶民族,和茶叶的渊缘很深,习惯喝土罐烤茶和竹筒烤茶,还擅长调制药茶对付一般小病。
  下晚一些时候,雨水才来到乌木龙。乌木龙最大的一片连片茶山,属于当地一家茶叶公司,这是一片有机和无公害茶山,高大水冬瓜树散布其间。茶山的一角,一棵占地面积近10平方米的茶树,贴着地面展开枝叶,也不知道修剪了多少年,才有如此规模。在这片占据几个山头的茶山上,花花绿绿打着伞披着雨衣,还有不少人正冒雨采茶。其中的俐侎人,服装非常惹眼,很容易分辨出来。
  雨渐渐大起来,有两个十五、六岁的汉装小姑娘,要搭我们的车下山,上车一问,才知道也是俐侎人。问及姓名,小姑娘低头捂着嘴嗤嗤地笑了一阵,才抬头转脸过来,故作镇静地说道:就叫我们阿朵吧。接着又捂嘴笑低下去。阿朵是俐侎语,意思是姑娘。我问她们怎么不穿俐侎服装,她说像她们这个年纪的,一般要过节和祭神的时候才穿,平常不怎么穿。说起喝茶,阿朵告诉我,她们喜欢喝茶,平时也是茶杯投泡,烤茶竹筒茶,并不经常能喝到。
  乌木龙石灰地村的陈静,是位性格爽朗的青年妇女,听说我要拍点杀青揉茶的照片,干脆地答应道:“你晚上来拍,我现在去采茶”。我连“晚上我不好拍”这句话都没有说出来,她人就风一样不见了。陈静她们石灰地村,杀青在火塘上操作,揉捻就在个大簸箕中进行,条件比较简陋,经济条件有限,专锅专灶目前还做不到。
  乌木龙地处永德大雪山西北坡,一些村寨就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中,那里有不少野生茶树。野生茶树的情况,引用一下资料:2006年,永德县组织专家对境内野生茶树资源进行考察,在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意外发现大面积原始野生型古茶树,分布面积达十多万亩。其中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茶树,多达30万株;基围80至200厘米以上的,有近10万株。有近千株古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这些野生茶树,与原始阔叶林混生在海拔1900-2600米范围内的南亚热带山地原始系统中。由于人迹罕至,野生茶树长势良好。
  保护区管理员鲁金国,彝族,80后,乌木龙扎莫村人,他带我进山去看野茶树。顺着一条溪流冲积山谷往大雪山方向走进去几公里,野生茶树渐渐多起来,棵头也逐渐大起来。路上还见到几片种植茶园,大叶种和中小叶种都有。溪水由大雪山主峰下来,清澈到无法形容,水量还不小,俯身喝上几口,感觉水温宜人水性温柔。顺溪水往源头方向远远望去,半山腰一条瀑布清晰可见。
  鲁金国家里也种茶做茶,通常只做到晒青毛茶地步,街天就拿到乌木龙街上卖掉。他也是五、六岁开始学采茶,十一、二岁就学习做茶。我问他答,粗略了解到一些他们村委会茶叶的状况:采茶做茶,仅区分到大树茶与非大树茶地步,台地茶并不细分品种和叶种,出产的晒青毛茶品相,往往品种叶种有所混杂。当然时令有所讲究,明前明后毕竟价格上有差异。至于面积,鲁金国说不清楚,打电话给村长,村长也说不准确,电话打到“老村长”那里,才多少有些谱气:大约三、四千亩。
  鲁金国采集了一些野生茶,回程路过种植茶园的时候,又摘了些栽培型茶叶,教我如何分辨野茶家茶。他把两种茶叶的嫩叶叶背摆放在一起做对比,一目了然,显然野茶叶背光滑可鉴,家茶暗淡无光——野茶嫩叶片背面不生绒毛,反射光线;而家茶白色绒毛密布,吸收光线。
  野生茶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我见不少野生茶树,竟从其他树木树干中间长出来,更有甚者,居然以小博大,中间开花,把直径是它十数倍的大树活活“崩”死。当然野生茶再怎么顽强,也耐不住人类的蹂躏,说起“万恶”的07年,鲁金国依然记忆犹新,他说那一年破坏最大,防不胜防,有人把高大野生茶树放倒摘叶,有人干脆挖树移栽,可无一成活。这些伤心事情,我以为还是认识误区使然,又遇上价格疯狂的时候,造成珍贵野生茶资源的破坏。其实野生茶未经驯化,生长环境过于复杂,口感往往不佳不说,有的还可能伤及身体,“文革”时期,疯狂追求产量,一批进藏茶叶中掺有野茶,饮后致人腹泻就是例子。
  看完野生茶,鲁金国带我去看栽培型大树茶。那些高大的“放养”茶树,散布在村子周边,我掏出卷尺随意量了几棵,基围都在150厘米以上。鲁金国说,另外几个村寨,还有更大更多的大树茶。实际上,环绕永德大雪山,分布着十数个甚至数量更多的栽培型茶园,这些古茶园,被人遗忘多年,偶尔听人说起,十分落寞。
  在另外一个场景中,我意外遇到了来自深圳的茶商A先生服饰店老板B女士伉俪,更加意外的是,A先生对永德茶区青眼有加,在永德租用了土地建起了别墅,打算在那里种豆南山下。他说那里超级质朴,气候才真的是四季如春。
 勐库:农场与冰岛
  从茶山茶山像从家到家。在勐库河桥头,我背着相机扛着脚架四下张望,一见 “小白”一行三人一男两女,就判断他们可能是茶商,于是上前用普通话故意问道:请问去冰岛怎么走?
  果然。“小白”兴奋地普通话回应我:我们也正想去冰岛,一起过去?
  “小白”不是他的名字,因为他生得白净,完全不像个云南人,我在心里给他临时起的名号。小白却是地道的云南人,普洱小景谷的茶商,做茶也卖茶,“万恶”的07年,把他“逼”到广州去卖茶,珠三角的水土广州的空气把他“养”白,算是“万恶”中的一例不恶。
  小白的朋友要去农场,去冰岛的车也还没有来,我们就先去农场,结果遇到了老陈。老陈五十多看起来却像四十多,他用摩托车把我和小白驮到六队家中。老陈家竟是个小型茶叶初制所,日处理鲜叶能力上千斤。
  和其他农场人一样,老陈的口音,与勐库当地人完全不同,红河文山掺半,显然异乡人。老陈是归国越侨,老家在越南老街,1978年,与其他归国华侨一道,被安置到勐库安家落户种茶做茶,繁衍生息。老陈做过很多茶,绿茶红茶普洱茶都有染指,尤其擅长做磨锅茶。老陈现在不采茶只做茶,他收来他们六队出产的鲜叶,晚间杀青、揉捻,白天晾晒成毛茶后,用摩托车驮到勐库街上卖掉,干的是吃技术饭兼做“茶头”的事情。老陈觉得这样的状态,不算很理想,技术含量不高,接触面比较低端,茶价也不如人意,还想找找其他门路。
  老陈决定陪我们一起去冰岛。来勐库几十年,老陈从来没有去过冰岛冰岛距离勐库,约有40公里。
  冰岛在半山上。冰岛的“茶哨所”就设在寨子口,几位陆军迷彩服黑瘦汉子、一顶涂着红十字的白帐篷值守:茶叶只许出不准进。
  蜿蜒的小河雄伟的高山茂密的植被美丽的村庄……冰岛一带的风光,要按流行句式行事,无疑“最美的茶山”。那条蜿蜒的小河,正是当年茶马古道现在还可以追寻的方向。可冰岛目前却是个工地,家家盖洋楼户户建新房,喧嚣无比。冰岛老茶树,年事较高的,脖子上都挂着“身份证”,上面标注着“产权”持有者的名号。近两三年,冰岛临沧一带茶价最高的地方,与周边村寨也呈峰谷之势,从整个云南来看,起码三甲之列。
  离冰岛直线距离不足500米,山下路边的初制所正在做茶,小白一见,大喊停车。那是坝歪的一家初制所
  小白边仔细观看,边自言自语:他们是当精品来做的。见我不解,小白逐一解读,诸如萎凋要几个钟,鲜叶堆放的厚度几公分,摊凉的稀疏程度……等等等等。小白的结语是:比较起来,我们小景谷做茶,就显得粗放一些。
  从三月到五月,我一直在各处茶区游走,包括普洱西双版纳,不独临沧,只不过临沧是我的主要方向。走过来看过去,感慨万千,却不好表达,所以我的结语只有八个字,二言以蔽之:阴晴无定,冷热不均。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永德大雪山  忙肺古茶山  茶马古道  晒青毛茶  西双版纳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2011年大雪山熟茶
2011年大雪山熟茶
大雪山客户样版
大雪山客户样版
普洱茶之四大雪山
普洱茶之四大雪山
永德三宝之永德大雪山
永德三宝之永德大雪山
品味大雪山普洱茶
品味大雪山普洱茶
品味大雪山
品味大雪山
勐库山头邦马大雪山
勐库山头邦马大雪山
普洱茶—四大雪山
普洱茶—四大雪山
品析永德大雪山
品析永德大雪山
给千年野生勐库大雪山古茶树群
给千年野生勐库大雪山古茶树群
与世隔绝的大雪山古树茶生长之
与世隔绝的大雪山古树茶生长之
2016年大雪山老树纯料茶
2016年大雪山老树纯料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