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打倒了熟茶
为什么某些普洱茶书一味排斥熟茶呢?这样的书籍非常之多,也非常流行,大多数是“挺生茶、打熟茶”的腔调。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为了要完善推销“古董茶”的理论体系。如果不主推生茶,古董茶的理论又如何成立?因为历史的记录很清楚,云南熟茶工艺是1973年才完善的,之前的普洱茶肯定都是生茶了,生熟之争源头在此。
无怪乎邹家驹先生说:“某些茶书作者是手上有什么茶就编什么故事。
二,好原料都拿去做生茶了,我们却忘记了如何生产出好熟茶。
普洱茶分生、熟。无论是生茶的存放还是熟茶的渥堆,目的都是一致的“熟成”。事实上,今天所有对于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数据,却都来源于“熟茶”的研究。即使是被科学家称为“治疗心脏病的青霉素-洛伐他汀”成分的发现,也是基于熟茶的研究。
可惜今天的现实情况确实大多数人并没有品尝到好的陈年熟茶,甚至连厂家商家也是把刚生产出来的熟茶就直接推向市场。好原料大家都拿去加工生茶了,市场营销的主题是生茶,研究的方向是生茶,怎样能生产出好熟茶却忘记了。
三,“熟茶退位”带来市场发展的隐患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一味力推生茶、排斥熟茶的观点,导致我们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存茶市场”,而真正的“消费市场”的增长却与产业的高速增长严重不成比例。
更危险的还在后面,前几年的普洱茶热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库存,仅仅是珠三角地区就有巨量的“屯茶”,这些库存几乎都是生茶,一旦茶质有问题和仓储不良的茶品冲击市场,则会形成对市场信心的再度打击。
从老茶真伪之争再到普洱生熟的争论,最终让市场方向改了道。而这一次的改道,让熟茶退位,生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事实上,普洱茶背后运作的是一个金融概念,并非消费概念。生茶、熟茶都只是一个市场拿来借用的概念。然而,市场既没有朝着熟茶的大道向前,也没有让全中国人都喝上“老生茶”。
四,“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是拯救了普洱茶,还是害了普洱茶?
当年,邓时海先生和另一个茶商推出的《普洱茶续》,推出了“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的理论,直接将“藏生茶”定位于“增值”。这条理论受到市场的追捧,他既符合了当时的整个金融投机大环境,也符合产业的愿望。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条理论害了普洱茶,还是拯救了普洱茶,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有任何一条理论符合当时的需求,大家都会拼命地传播拼命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