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满足人类某一方面需求的东西,基本上都可以用价值来衡量。茶之为物,也不例外。当今普洱茶界,价值观混乱,新茶老茶、生茶熟茶、古树台地、山头拼配、干仓湿仓、小众大众、投资消费……种种论调闹闹穰穰,争论不休。普洱茶之价值,整个行业并未形成共识。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从需求层次的坐标系来衡量普洱茶的价值,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第一层级:生理需求。茶的基本功用,在于解渴、补充维生素。白开水也能解渴,此外还有数不尽的饮料可供选择。满足这一层级需求的人们,不会过多在意茶的品质、产地,只要能入口就行。以前的边疆牧民,饮茶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这也是基本的生理需求,所以边销茶普遍以用料粗老、制作粗放、价格低廉的茶砖为主。时至今日,边疆牧民的生活已大大改善,边销茶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良,但仅从满足需求的层次看,处于该层级的茶品不可能卖高价。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第二层级:安全需求。人体作为有机体,天生具备追求安全的机制。需求处于这一层级,买茶就要看是否有机生态零农残,饮茶讲究养生保健降三高,缺乏安全感的茶坚决不碰,自觉远离存放不当的老茶,拒绝湿仓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这个层级的人们会非常在意茶的性价比、品牌,属于非常理性的消费群;
第三层级:社交需求。人们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希望相互的关心和照顾。需求上升到这一层级,买茶、喝茶很大程度上在于寻找心灵上的慰藉。经常参加各种茶会、品茗会、茶山行的,基本上是这部分人群。而一些以情怀、大师为标榜的“圈子”茶能够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社交需求;
第四层级:尊重需求。人们渴望“存在感”,希望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认可。玩茶到一定程度,被尊重的需求就会日益强烈。跑山头的成了“麻黑王子”、“冰岛贵妇”,藏茶的成了“藏茶第一人”、“干仓大师”,泡茶的成了“老泡儿”、“京城第一泡”,攒书的成了全球大师、专家学者,搞研究的成了“**之父”、“领军人物”,最不济也得弄个什么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干干……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能力的外化,自封的也好,别人给的也罢,总算在行业坐上了一把交椅。处于这一层级,追求的是规模、稀缺性或独一无二,卖什么已不重要,名头最值钱。至于茶的来路,没人敢于质疑,玄之又玄,妙不可言,价格当然不菲;
第五层级: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类人物,能够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在普洱茶界,能够达到这一层级的人物凤毛麟角。他们已经超越了功利,脱离了低级趣味,可以称为纯粹的茶人,也是能够从茶中获得真正乐趣的那部分人。茶,已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之茶了。达到这一层级的茶人,往往游离于所谓“主流”人群之外,野鹤闲云,自得其乐,与世无争。想来,这也是许多从业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为个体,无论何时进入普洱茶领域,先得搞清楚自己处于哪个需求层级,这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处于第一、二层级,市场上价格适中、品质可靠的生熟茶、年份茶不计其数,找到合适的购买平台就可以满足需求;如果处于第三层级,对品茶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加入圈子应“择其善者而从之”,与志同道合的茶友喝茶、玩茶才有意义;如果处于第四层级,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售假、不误人子弟已是大善;至于第五层级,就不用老茶鬼赘言了。
就玩茶而言,需求的层级越高,愿意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就会越多。认清自我,树立端正的普洱茶价值观,可以避免买到质次价高的劣茶,或沦为一些别有用心机构的宰割对象,在茶之路上才能走得更远,不断臻于自我实现的妙境。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