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种茶,制茶,事茶,又常常与同道论茶,也踏访过一些茶山,也认真读过一些茶书。也会媚惑茶众:一杯茶是那样的易得,一叶一水就泡了出来。一杯好茶又是那样的可遇不可求,它凝聚了多少山川的毓秀,那种唯有被损伤后才能幻发出的香气与滋味,不但停留在喝茶之人的口里,更烙在爱茶之人的心坎上。可是当《茶之路》这本书成了我的案边书后,我再也不敢轻易谈茶了。
向来就喜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装帧策划设计,原本是《生活月刊》上关于茶的专题,一经他们的手,就有了这本集美学价值、档案价值的好茶书《茶之路》了。
当然,如果没有《生活月刊》两位灵魂人物,创意总监令狐磊和摄影总监马岭的联袂打造,《茶之路》就不会如此丰满。他们以茶为核心,带出了与其相关的人、事、地、物,着手人文关怀,提供给阅读者生动的文字和有生命会说话的图像,不知可造福多少爱茶的读者。
令狐磊说,“我们相信已经找到了沟通情感的媒介,那就是茶。”你的,我的,在《茶之路》中,我可与形形式式的家乡茶相识。蒙山黄芽,峨眉竹叶青,太湖碧螺春,宜兴红茶,阳羡金毫,顾渚紫笋,余杭径山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潮州凤凰单枞,云南红茶,福鼎白茶,桐木关金骏眉,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茶,东方美人……每一道家乡茶,都有他们的故事,都有他们的前世和今生,相貌,欢喜,忧伤,以及骄傲。生活就是一杯家乡茶,甘苦并重。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中,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一样,生活的好或不好,其中缘由,一如每道家乡茶。
《生活月刊》有一支超强的团队,他们邀请茶人、摄影师和编辑记者,踏上中国那些茶树的种植地的山路,寻找茶的源头,也是找寻中国人精神的源地。他们倾听山里的茶农,工人和茶人大师,原生态、活生生的山里智慧可不是在书房里能想像出来。茶小隐,孙程,夏楠,张泉,李博等这些文字高手的语言蕴藏了磅礴自然之气和奔腾的山河气势。《茶中故旧》《刚柔相济》《旧时余韵》《尘梦内外》《大隐于市》《茶如镜》《绿茶的花样年华》《茶为骨,花为魂》《鲜灵浓郁的理想世界》……单看这些标题,谁又不想往下读呢!他们跨越八省,造访了三十多个茶区,感受了茶叶中蕴藏着的天空、雨露和山魂;他们用味蕾、嗅觉在各种茶汤的记忆里巡回通感,每一种茶的鲜味、真味、韵味在他们的文字里弥漫着。
每一道茶都有她的品相和气质,她的风土和茶韵。茶香易散,茶味难学,种茶制茶,从来不是一门朝发夕至的营生。《茶之路》中的每一位茶人都有自个的绝活,这也是这本书成为我案边书的缘由。书中每一位茶人,他们在用心读茶,用手在了解茶,他们近乎完美的手工精制,是每一片茶叶最后的尊严。每一样制茶筛茶拣茶的茶具在这些茶人的手中都充满了灵气,每一座茶山每一片茶场每一间制茶的瓦房,都是茶香扑面而来,浓郁,结实,因为他们用心在执着地坚持他们的手工制作。
从绿茶的花样年华到红茶的风华正茂,从古老又鲜活的白茶茶到鲜灵浓郁透骨的茉莉花茶,从香气馥郁透着土地之香的岩茶到繁华与哀愁并存的乌龙茶,……我不仅读到了老一辈茶人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也领略了新一辈茶人的坚守和创新。茶人的世界没有捷径所以茶路必然不易。这是一个较为枯燥且十分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始终坚持下去的理念,一般人怕是无法长期地承受这种寂寞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或在我们的周围,多少种茶制茶的人们为了利润不再坚守运用传统技艺,和所有飞奔向前的产业一样,多少人太急,太没有耐心,能减少的工序,就尽量减少,能缩短的时间,就尽量缩短,一些老一辈茶人对品质的一丝不苟,就在分分厘厘的折扣中分崩离析。
令人惊喜的是在《茶之路》中,有无数的各地茶人令人尊敬,他们仍在坚守着一个茶人的底线,手工杀青,手工揉捻,手工晒青,手工剔拣,手工包装,然后是手工入库管理,每一道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我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茶人用他们独特的形式——纯手工对时间的致敬:唯有手与茶叶触摸千万次方才炒制出具有灵魂的茶叶。是的,中国人对于茶,追求的大多远不是产量、外形、价格这些因素,谈起来更多的是滋味、口感和香气。
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茶,所以爱上了所有和茶有关的一切。《茶之路》这本图文皆生动的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种茶制茶的专业知识,也让我的身心体验了一次纯天然的盛宴。感悟于心:喝茶很简单,拿起与放下。制茶也很简单,标准与坚持。在这个心有猛虎的年代,同道人以茶的名义聚集在一起,用一杯好茶安抚一下焦躁的灵魂,这就是生活中的热爱。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