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茶道”与“茶文化”,许多人以惯常思维将其与 “高雅”、“品味”甚至“玄妙”的画面相连。茶之大义,众说纷纭,不妨听听孔子的话“礼失求诸野”,把目光投向淳朴的民间,深入到茶农、制茶工人以及生活中以茶待客的普通民众,他们对于茶的态度和体会,也许更有茶的“本色”滋味。茶叶一直体现着浓郁的亲民本色,与酒的状况相类似,茶也不分雅俗,不论社会阶层地为人们所喜爱,是普世的“国饮”。
古代云南边陲,唐朝的蒸青绿茶制法一直被沿用,把大叶种茶的绿毛茶蒸制为团块茶,压缩后运向北方与游牧民族做茶马交易。在长途运输中,这些团块茶因保管不当而湿堆变色发酵,散发着独特的香味。茶农们把这种变质茶试饮后,发现别有滋味,便有意用渥堆的方法制茶,形成了今天的普洱茶。
中国的老百姓劳作于自然,受惠于自然,对自然充满了感恩和敬畏。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是洋溢于心头的天真之爱和仁心之为。而正因了这种真诚感恩的品质,使得他们可能无形当中,更加了解和契合于茶的秉性,由此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所谓“茶文化”、“茶道”云云,古往今来,其实从来都是由民间的众多小人物们所演绎出来的大故事。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茶叶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以无私无为的姿态,渗透到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赋予我们民族内敛和自省的气质,与儒家治家处世的理念相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处世态度和生活准则。茶与中国百姓的互动,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完美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