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茶--一个爱上福建的理由

时间:2023-08-10来源:安溪报 作者:潘向黎浏览:
不敢说与茶相知年久,但却是嗜茶如命、不可一日无茶的人,当然不会忘记闽茶对我的润腑涤烦之恩。福建是著名茶乡,所产的茶品种既多,品质又高,又各具卓尔不群的个性。喝着福建的乌龙茶,当那种美妙的岩韵观音韵春日轻雾般泛起,我就会想: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乡,我也会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不敢说与茶相知年久,但却是嗜茶如命、不可一日无茶的人,当然不会忘记闽茶对我的润腑涤烦之恩。福建是著名茶乡,所产的茶品种既多,品质又高,又各具卓尔不群的个性。喝着福建的乌龙茶,当那种美妙的“岩韵”“观音韵”春日轻雾般泛起,我就会想:福建即使不是我的故乡,我也会爱这一方水土。
说起福建的名茶,出于我意料的,并非每位茶客都厘清每一种茶的归属,一般人更是颇多淆乱。有的是将铁观音误判作绿茶,有的是以为武夷岩茶全是红茶
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梁实秋在现代作家中可算是茶人,显然比鄙视过他的鲁迅先生精于茶饮之道,可连梁实秋都说过“铁观音大红袍均为闽南之名茶”这样的话。这句话,池宗宪说是“只说对一半”(《茶席——曼荼罗》),台湾文人到底敦厚,其实这话是错了一半,大红袍产自武夷山,那是闽北,绝非闽南。
说到福建茶,我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铁观音,就是大红袍,然后有些够段位的茶客会说“还有福鼎白茶”,或者有些贵人或者潮人会说“金骏眉”。福建2014年起开辟的几条茶文化旅游线路也证实了以上猜测——武夷山大红袍之旅、桐木关金骏眉之旅、安溪铁观音之旅、福鼎天姥山白茶之旅。
 
四大名茶之中,金骏眉红茶福鼎白茶是真正的白茶(就是宋徽宗所推崇的那种白茶,不同于“安吉白茶”那般其实是绿茶的挂名白茶),而知名度前两位的大红袍铁观音都是乌龙茶(即青茶),占了一半,加上问世时间、历史文化、产量等因素,福建主要还是给人“乌龙茶之乡”的印象。
只不过,在闽茶的舞台上,乌龙茶虽然是气压全场的主角,上场却是姗姗来迟。福建从古至今茶种甚多,而且像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的出现都是晚近,因此福建最早出场的不但不是这些名角,甚至都不是乌龙茶
古早的茶早已绿断香消,古早的茶人自也无处寻觅,可终究,茶闲烟尚绿,人过名犹香,况且——石在,诗在。
石,指的是泉州南安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 太元丙子”。太元丙子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是公元376年。千锤凿石,不可磨灭,福建产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此处。这比陆羽《茶经》还要早三百余年。
“莲花茶襟”,这清香四溢、悠然出尘的四个字,让闽南的石头至今都留着晋代的茶香
唐代,虽然陆羽本人很可能没有到过福建,但《茶经》引领的茶风大盛,闽地的茶香自然萦绕于诗人们的笔端。
晚唐诗人韩偓,就是李商隐夸他“十岁裁诗走马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那位韩冬郎。但他后来的诗名却似乎辜负了李商隐这位姨父期许,除了生逢乱世,多少也吃了“初名要趁早”的亏——他早年所作《香奁集》,多写艳情,后人遂将“丽而无骨”的诗称作“香奁体”,多有贬意。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忠贞之士,其感怀伤时的诗作才代表他的真正水准。
好吧,对韩偓的评价可以保留争议,但是他避乱入闽、当过“闽漂”却是确凿无疑的。“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这首唐亡后诗人寄身离乱、抒写时代创痛的诗,题为《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沙县、龙溪、泉州,都在福建境内。而曾几何时,在军阀混战的间歇里,诗人依然敏感于田园的宁静,在诗中有细致而清新的记录:“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信笔》)这里写的是晚唐闽南的茶乡风光和茶风茶俗。
 
五代时詹敦仁,端的没有辜负安溪首任县令这个身份,是位真正的“别茶人”,其《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诗中所写,颇合茶中三昧:“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径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足禅。”
到了北宋,正如蔡襄在《茶录》里所说的,泉州七县就都种茶了。而北宋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更载:“堤首七闽,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茶生其间,气味殊美。”
在宋代,东晋开始就率先登场的莲花峰茶继续引人注目,其中有一种长在岩缝中的“岩缝茶”已经俨然名茶。1011年,泉州郡守高惠连游莲花峰后,留下了“岩缝茶香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的石刻。南宋傅宗教到莲花峰后,也留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男女携筐,采摘新茶”之句(《游莲花峰茶怀古》)这种“岩缝茶”后来经过南宋僧人净业、胜因培育、焙制,品质日佳而远近驰名。
宋代的斗茶成风,此风也在莲花峰石刻中记录得明白无疑。如1247年(淳祐七年),泉州知州兼福建市舶司提举到九日山祈风后到莲花峰“斗茶而归”。比起后世顶戴乌纱的衮衮诸公并不识茶爱茶,惟将各色名茶塞满储物间,或者以喝别人献上的天价茶“刷存在感”,这位宋代的地方官员可谓风雅至极了。
 
蔡襄《茶录》中只说“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但事实上安溪作为产茶区在宋代也已崛起。
安溪境内多山,气候宜茶,与别处一样,茶的兴起也有寺、僧有关——安溪清水岩乃天下清水祖师庙的祖庭:“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露之霭,食之饥,疗百病。”这种寺僧所植的清水岩茶有“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之评(《清水岩志》)。当然宋代安溪茶种已经十分丰富(但均非现在的安溪名片铁观音铁观音是真正的后来居上),并且满山遍野都是茶园,谓余不信,只读宋人黄夷简《小居》诗便知,黄夷简眼中的安溪可谓满目翠芽、清芬沁人——“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
明代正德年间,南安莲花峰茶因莲花台寺改建石亭,此亭名为“不老亭”,典出北宋戴忱刻在莲花石上的诗句“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因为这座石亭,从此包括“岩缝茶”在内的莲花峰茶就都改名为“石亭茶”,因本是绿茶,又叫“石亭绿”。
除了莲花峰的石亭绿,清源山茶亦是名茶——“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明许次纾《茶疏》)《泉南杂志》有“清源山茶,清翠芳馨”之语,可知也是绿茶
 
作者简介:潘向黎,作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1966年10月生于福建泉州,少时移居上海至今。著有《白水青菜》《穿心莲》《茶可道》等作品,2002~2005年连续四年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文汇报笔会文学奖、上海文化新人称号、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白水青菜》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茶可道》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奖。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安溪铁观音  武夷岩茶  福鼎白茶  安吉白茶  金骏眉  茶文化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熟茶工艺更复杂,为什么生茶价
熟茶工艺更复杂,为什么生茶价
易武为什么出顶级普洱茶?
易武为什么出顶级普洱茶?
普洱茶,究竟该买“大厂”还是
普洱茶,究竟该买“大厂”还是
为什么陈年茶会出现茶熏?
为什么陈年茶会出现茶熏?
普洱茶为什么要拼配?
普洱茶为什么要拼配?
茶汤的“清凉感”,什么样的茶
茶汤的“清凉感”,什么样的茶
不同茶叶适合不同人群,但不可
不同茶叶适合不同人群,但不可
茶叶拼配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
茶叶拼配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
茶叶为什么会产生清凉感?
茶叶为什么会产生清凉感?
盖碗泡茶有哪些讲究?
盖碗泡茶有哪些讲究?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特征
易武天门山古树茶特征
为什么普洱茶产自云南 却由香
为什么普洱茶产自云南 却由香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