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机构”是在迅速发展的普洱茶市场中最滞后的一个环节,这似乎又和国情不谋而合了。相较四年前,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依然能看得出这仍是一块短板。
大学茶学院还是那些茶学院,而且茶学院与培养普洱茶消费者无关;茶艺培训机构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考各种职业证书为主要目的;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教育还是主要由茶商完成,缺乏系统性;而普洱茶从业者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民间办学,一个老师带几个或十几个学生, 完成为期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课程就算是出师了。虽然,这几年我们也看到类似“弘益大学堂”、“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这样有一定思想主张的普洱茶民间教育机构,但毕竟还是太少,显得力量非常薄弱。
我们仍然从中看到了一些很好趋势,那就是传统私学教育的精神开始慢慢渗透于普洱茶的教育中,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人文精神和生活美学的传播,从单纯的茶叶品评转变为茶艺、茶道、茶席、茶会的指导与参与。云南茶人王迎新女士独树一帜的“人文茶席”系列课程和“无上清凉”系列茶会,也在茶界颇受好评,这是当下的普洱茶教育从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的表现。
而在大众消费层面,可以说,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认知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他们受教育的途径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其实大多还是以自学成才为主。试问有几个现在把普洱茶基本喝明白的人,当初没有买过一些“学费茶”呢?凡事都是讲个熟能生巧,茶也一样,喝得多了,自然喝得出门道来,当上多了也就懂得鉴别好坏了。只是喝个茶而已,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愿意花钱去正儿八经学个课程其实并不多。这也是教育机构一直滞后的一大原因吧,因为消费者受教育的需求并不是真的那么大。教育机构更多是为普洱茶从业者设置的,只是发展至今,对于从业者的教育,不能再停留在技能培训上了,而应该更多的 融入茶人精神、茶生活方式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目前还有一个常用的自学途径,那就是这两年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一个比网络相对规范,比纸媒相对随意与灵活的移动终端自媒体平台,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渗入式的传播方式。它以便捷的移动终端为载体,渗入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中,几乎所有需要打发时间的过程都可以成为手机上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多的“低头族”组成为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一个内容为王的公众号是很容易迅速聚集一大批读者的。很多茶企、茶商都纷纷开设自己的公众号,甚至出现了自媒体采编的专业团队,如“茶业复兴”、“茶语网”、“弘益茶道美学”等都是普洱茶界相对专业的自媒体,以原创内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