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朋友说,“你们这些老年人就是爱把自己搞得像是从百年之前穿越来的一样。太矫情,不喜欢。”
我其实也并没有太老,不过是长了他们三五岁,抓住了80后的尾巴罢了。
小朋友不喝茶吗?
也是爱茶之人。
只不过,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论调。
且来看他们怎么说……
“和摇滚一样,茶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形式。”
这是一个喜欢在咖啡馆喝茶的小朋友说的。
“读书的时候,哪有茶馆可以给你看书的?倒是一些咖啡馆可以点杯饮料就一坐一整天。自己属于对咖啡耐受比较差的体质,就会自己用飘逸杯装一些茶,再带一保温杯热水去泡,把咖啡给一起去看书的同学喝。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在咖啡馆里看书喝茶。时间长了,就发现,喝茶不见得就一定要配着古琴曲子,听着咖啡馆里放的那些英文歌喝茶,也颇有一番滋味。”
即使是毕业很久以后的现在,小朋友还是会偶尔去到那个熟悉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送给朋友或者相熟的店员,自己泡上一小壶茶,翻一本书坐上很久。
小朋友家里的茶空间特别简约,只是在靠窗的书桌上摆了一只木托盘,里面有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方便杯和两小罐拆散的普洱茶,一把长柄的小木勺用做茶匙。
说这是个“茶空间”其实特别牵强,就像说她那间跟别人合租的小屋子是“家”一样有些落差感。
“我工资不高,买不起宜兴的紫砂、建水的紫陶,那我就不泡茶了吗?工作学习特别繁忙,没时间坐下来铺一方茶席,那我就不喝茶了吗?我的同龄人都在喝咖啡、泡酒吧,那我就不和他们交朋友了吗?跑到咖啡馆里喝着茶,这是不是就算‘离经叛道’呢?我听不懂古琴曲,但我会听西方古典音乐,我也喜欢民谣,那我是不是就只能去喝咖啡喝啤酒呢?
我倒觉得,不管在哪里,只要守得自己一颗爱茶的心在,手边能有一杯清茶,我都能得到那种源自心底深处的怡然舒畅。这,就是我想要的。”
“茶,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它从你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这种‘仙气’作为你‘与众不同’的谈资,更不需要用你的生活去适应别人眼里茶该有的那些‘古意’。”
“我明白,你们是向往古人那种怡然的生活态度和极致的生活美学,想要把茶中承载的文化、美学、态度统统传承下来。但是,所谓文化传承,必定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去的。一味地循古仿古,会让文化变成呆板的复刻,失去生命力。毕竟你学到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样子……那些造就了这些形式的风雅心情,已经随岁月消散而去,即便能够寻到蛛丝马迹,那也只是岁月中漏下的细微碎片,并不完整。古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极致,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如今的你,不在其境,不得其心,仅仅通过那些形式又怎能悟其真谛?更何况,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所承载的文化,不管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几经更迭变迁,你若要学,到底该学哪一段呢?“
”谁知道,千百年后,是不是也会有人努力效仿我,听着民谣浅唱,倚窗看着落雨,品一杯陈年普洱呢?就像今天的你们,在旧书古调里寻找着唐烹宋点的蛛丝马迹……
“自在,天然,舒畅,便是茶道之所在……你们在自己创造的古意中寻得一方安宁,我却只需要那一叶茶,一壶水,和一颗茶心就能做一个快乐的现代人。老年人,我的茶心,比你的茶席重要……”
小朋友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此刻我听着民谣写下这些文字。觉得手边若能泡上一杯熟普,似乎也可以是不错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