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黑白小样拿到,图文合计约32.5万字,按照正常字号排版需要500个p,由于是大开本,印刷成本扛不住,所以,字号稍微调小一点,文章版面紧凑了一点,现约210个p左右。仅仅图文对应,设计师团队就花了整整两个月。
现流程如下:小样交出版社审稿,校稿。再交设计师团队修改,再出黑白小样,再交出版社审稿,校稿。再返回设计师团队修改,设计,美化。再返回出版社。
出版社再修改,再设计,再出彩印样书,即为出版实物。此所谓三审三校。(由于文字稿已提前两月在出版社审稿,所以,现在是按出版规定修改即可,最快下周一即可进印刷厂。)
书籍出版并非易事,不是写微博也不是写公众号。尤其江湖大师太多,各种道听途说须得一一对应历史,更是拖慢速度。谢谢各位。请静候两周。
@老茶鬼微刊:既如此,预售那就再延长两周吧,长按这个二维码继续下订:
【做饮茶增量市场】
@欧阳道坤:在饮茶的存量市场,茶企、茶商、茶农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现实存在,这种内部竞争非常严酷,竞争成本不断升高,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饮茶的增量市场,茶企之间的正面竞争还很遥远,做饮茶增量市场,需要汇集茶行业共同的智慧与力量。在此进程中,十亿级、百亿级茶企将顺势而生。
【不可说】
@茶傀:好友告诉我,他在正岩核心区域山崖上安装了一套太阳能装置音响,专门给茶树播放《大悲咒》,播了2年,很多游客还以为是寺庙还特意寻声而来……我问经过熏陶的茶品质可有提升?好友说不可说。再问现在还播吗?他怒道,哪个杀千刀给偷了去了……
【冲泡不能艺术化】
@敖歌:冲泡是茶技的又一关键所在,冲泡技术不能艺术化,其核心是发挥茶本来的最大值,那就是好喝。过多品之外的玩意儿,不是泡茶技术。器、水、温、时间等相关控制,是泡茶技术决定好茶的最终命运,也就是流通手段。这种技术不是靠一个培训机构在一把月时间就能培训出来的,它需要长时间体验,并总结。
【熟茶渥堆加什么?】
@普洱杂志社:熟茶的渥堆要往里面加什么东西吗?比如说像酿酒要加酒曲,发面要加老面一样?不用,只要加适量的水就行了!熟茶发酵是自身带有的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有益菌种快速繁衍而产生的一种极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给它环境就可以了,不用任何添加剂。这个反应所需要的酶和菌种以及物质基础,都是晒青毛茶本身就具备的。
【厚与浓】
@普洱杂志社:茶,厚是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有时我们说,这个茶淡,其实是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不够厚。有误解者,或有意误导误解者,把不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搞不清厚与浓的区别,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容易被人忽悠,或被人忽悠而不自知。
【想不通】
@正茶坊掌柜 :最近又晚睡,脑子一转就开脑洞。你说,世人追捧普洱茶吧,还觉得可以接受。那锤子手机和罗大嘴也有人追,想不通哎。
【选择】
@白毫光999:茶卖了十多年,我还是一知半解,而做人几十年,我仍旧满是困惑,改不了以好恶相待。例如我只做自己喜欢的茶,不喜欢的人哪怕再伪装,最后还是如茶一般淡了就淡了。总觉的人生短暂,真的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予自己去选择欢喜,至于文字,我手写我心,好不好,真的不重要。
【秋茶季】
@newyang:做茶季的日常,满头大汗的炒茶人,挑剔黄片的妇女,玩耍的孩童,忙碌的同行。过些时日秋茶季就要结束了。
【世相】
@新浪科技:【速记员要失业:微软语音识别错误率已低于人类】在周一发布的报告中,微软让其自动化系统与专业速记员进行了比赛。结果显示,自动化系统的错误率首次低于人工。微软CEO纳德拉表示,会话技术对计算机的重要性将堪比图形用户界面,而这样的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所有计算设备。
@李成东:【小米很成功很牛逼,但和苹果比起来段位还是太低了!】品牌失败,才会在渠道上疲于奔命。你见过苹果和香奈儿疲于奔命卖货么?疲于奔命有求于渠道商么?品牌成功了,渠道是孙子,品牌失败了,渠道是大爷。小米曾经很成功,但和苹果比起来还不是一个段位的。
@魏耀欣:四年来,锤子变了,老罗变了,市场环境也变了。不变的是,老罗的偏执、执着,和锤子的情怀。相声说的真不错,至于会不会买那是消费者的选择…我喜欢有情怀的产品,但不是所有产品都需要情怀,不是吗?
@界面:【张佳玮:多少人哀叹这个时代大师不再,百年后大家怎么看待如今呢?】“当代年轻人觉得海明威那时是黄金时代,海明威们觉得印象派那会儿是黄金时代,印象派又觉得往前是黄金时代。归根到底,每个时代都会认为之前的时代更美好。所以非要挑,也挑不出什么区别。”
@三联生活周刊:【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1936年10月19日,“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80年前的今天,鲁迅在上海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80年后,重读鲁迅,他对于现状永恒的怀疑和批判,对于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思考的坚守,对于“叛逆的猛士”“精神界之战士”的向往,对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洞见……在今天,依然有着无限宽阔的意义。而鲁迅的读者,注定属于孤独者。
@蕭沉:李津的魯迅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