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鬼微刊:自抗战爆发后,古六大茶山茶叶外销通路中断,茶商、茶农被迫迁出茶山另谋生计。1939年,民国政府在澜沧江西岸的勐海建立大型机械化茶厂,西双版纳茶叶加工重心移向勐海,六大茶山日益没落。至1949年底,整个六大茶山人口仅剩一万多,大部分茶园撂荒。解放后,六大茶山也没建过大型机械化茶厂,加之交通不便,茶叶无人收购,茶农开始大面积烧砍茶园,开荒种粮。据云南普洱茶学者詹英佩女士考证,至20世纪80年代初,六大茶山剩下的古茶园仅1万多亩。其后,云南茶叶在国内外总体销售有所回升,易武乡、象明乡、基诺乡开始新建茶园。今天古六山区域占半壁江山的产能,即来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补种的茶园。
【日光晒青损害茶品内质?】
@茶马锅头13728:转自一位茶友的观点,请各位大咖谈谈你们的看法,相信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讨论:“晒青”是旧时云南普洱茶生产中采用的粗放式的干燥方式。过去普洱茶一直都不曾是高档茶品,它的每个工艺制程环节也就不可能都以品质为第一诉求。晒青,使得普洱茶的干燥制程简单化,同时降低了成本。但据现代科学研究,茶叶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其内含活性物质会有相当程度的损失,同时会产生名为“波伏来”的酮类异化物,这是造成茶品“日光臭”的不当物质。在普洱茶工艺制程中,和高温烘干互为反义的并非是日晒干燥,而应为低温干燥,低温干燥同时包括了日晒干燥和低温烘干。相较于日晒干燥的缺点,低温烘干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但避免了紫外线对茶品内质的损害,同时还使得普洱茶茶品干燥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相信随着普洱茶制程精致化的发展,包含低温烘干在内的低温制程会成为未来普洱茶制作的主流方式。目前云南茶区大量出现“阳光房”,有效隔绝直接日晒、减少突来雨淋风险,采用遮光、半密闭式干燥,事实上已经实现“低温干燥”。采用云南大叶茶类原料制作的普洱茶,本已具备其它茶类所没有的高浸出物,然而其之所以具备“越陈越醇厚”的核心辨识度,同时具有农副产品、饮料、商品,甚至是古董收藏品、股票期货等多重面相,就是因为其加工过程中低温制程所使然。而关于普洱茶的种种,都应在前述这些要件的基础上一一展开。
【为什么参加预售】
@老茶鬼微刊:秋茶季已经结束。贺开古树茶第一手原料价已去到400-700元/公斤。上个月参加藏金预售的茶友们有福了,预售价已基本上等同于成本价了。从来深情被辜负,总是套路得人心。就为了大家这份信任,货照出,请静候收货。
【一人茶】
@言野家:一人食,一人茶,越来越多的时光留给自己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品茶,于现在快节奏生活来说是种奢侈。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不会觉得被丢弃。一个人品茶所带来的那份悠然与沉静,一人茶,独享众人悦。秋日暖,一人茶,時光鄭重又從容。
【余味】
@一盏清茗在喉间:茶,经得起反复冲泡,余味虽淡,一缕清香犹存,浅尝细品最是淡美,恰如把喝到的味道藏在心底,烦恼时,从回味中咀嚼。端起茶盏,轻酌一口,顿觉心旷神怡,一种温馨之感直直的扑入心田。不禁感喟:人生有这杯茶的香暖,真好!
【茶之味】
@茶叶哥朱茗:生于天地之间,便有道的韵致;长与释门之前,便有了佛的禅性;品于文人之间,便有了诗的雅兴,行于官场之中,便染了朱门的贵气;转与商海之上,便添了世故的俗意;流于市井之间,便熏上了人间烟火味。茶之味,亦俗亦雅也。其实,有茶喝便好。
@弄香坊:简约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