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糯山,话题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南糯山茶厂。在云南茶叶历史上,南糯山茶厂可与佛海茶厂(今大益勐海茶厂)和顺宁实验茶厂(今滇红凤庆茶厂)同争光辉。初入普洱茶行业时,我便随普洱茶企业策划专家方一知老师等人前往参观,所见不过几间颓败的厂房。2021年3月,我随南糯山茶厂最后一任厂长飘瑞大哥,金逸堂堂主熊传涛先生,方一知老师等人再一次到访南糯山茶厂。茶厂就像一头年迈的老虎,依旧盘踞在自己的位置上,但落寞与苍凉已显露无遗。
这座建于1938年的茶厂位于南糯山石头寨的山坳中,四周是莽莽青山,山上是茶树。现在汽车从山脚毫不费力就可直通这里,而在八十多年前,要将英国进口的一台台制茶机械,靠牛车运进山里,那是何其艰难的事情。我们无法揣度白孟愚当时为何在此建厂的原因。我问飘瑞大哥,他大略总结了几点:第一,这里风水好;第二,这里人口多,人多就有足够的劳动力;第三,这里茶树资源丰富,能为茶厂稳定提供原料;第四,这里相对隐蔽,难被日军发现。
南糯山茶厂依山而建。平地上的主体建筑是揉捻、筛分等精加工车间,厂房整体保存完好。一旁是干燥房,但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锈迹斑斑的烘干机立在瓦砾之中。山坡上是收鲜房和萎凋车间。让我费解的是,收鲜房不仅建在高坡上,而且还在二楼。这样“反常识”的设计究竟为何呢?飘瑞大哥介绍,茶厂各个功能区的建设是有讲究的,主要是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老百姓将鲜叶背到山坡上称重,因为劳动力是免费的,对茶厂而言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二楼的地板上留有一个个洞口,鲜叶称重完成后,用绳索就可从洞口直接掉到一楼进行摊晾和萎凋。鲜叶萎凋、发酵完成后,再从山坡上运到平处的揉捻车间,进行下一步的精加工。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从高到低推进,这可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负荷。这样的情况下,茶厂50-60个工人一天就可生产2万多公斤茶叶。
南糯山茶厂的创始人白孟愚,被哈尼人称为“孔明老爹在世”,如今在老百姓家中,我们随处可看到白孟愚的黑白照和介绍。照片中,白先生面容清癯、刚毅,目光坚定、矍铄,骨子里透着一股创业者的狠劲。创立南糯山茶厂时,白孟愚45岁。十年后,他离开勐海,侨居缅甸。在这十年中,白孟愚不仅在南糯山上大量种植茶树,更推动了云南现代制茶的历史进程,机制红茶远销香港、缅甸、印度等地。
1948年后,因为战乱,南糯山茶厂一度荒废,至1953年才又恢复生产。
2018年我有幸采访了云南蒸酶茶创始人汤仁良先生,这位曾在1953年前后接手过南糯山茶厂的耄耋老人回忆说,那时厂房、制茶机器、生产工具都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工人们就在一堆废墟中间修修补补,利用没被破坏的工具,恢复生产了2.5吨红茶。他们将样茶送到上海,专家品鉴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该茶品质之优,驾于本年高级祁红茶之上,更非其他茶区红茶所能及,可与伦敦市场优质红茶相媲美。”
我们今天提到南糯山,更多是指南糯山普洱茶,但那时的南糯山茶厂却是以生产红茶为主。因为红茶是茶叶出口的大宗,海外对红茶的接受度更高,市场需求更大,因此能为国家带来更多外汇。可以说,南糯山是有红茶生产的历史渊源的。如今我们走在山上,还能看到一些老百姓的红茶作坊,招牌醒目。我不知道现在的红茶与历史烟云中的红茶,在滋味上有什么区别。
詹英佩在《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说:“南糯山有骄傲的历史,是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起始地。”南糯山茶厂是云南的第一座机械制茶厂,走在废墟与瓦砾之中,我们还能看到80年代由云南茶叶机械厂和绍兴茶叶机械总厂制造的揉捻机、筛分机、切茶机、烘干机等,机器上的铭牌散发着幽光,字迹清晰可辨。这些比墙壁、椽木、瓦片都要坚固的钢铁机器,依旧站在原地。
2000年,南糯山茶厂停产,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节选自先生见茶赵家鹏原创文章《访南糯山》)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