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第一批八角亭茶品问世之前,黎明茶厂曾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历史,险些破产倒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茶友们聊聊黎明茶厂的创制历史。
从黎明农场到农工商联合公司
1955年4月初, 为贯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兵团十三军三十九师、三十七师等陆续来到了西双版纳勐遮坝,筹建军农基地。
而这家属于军垦性质的国营农场,就是黎明茶厂的前身——黎明农场,次年抽调出四五十人,组成特种经济林木队,拉开了黎明人异常艰苦的茶叶种植新篇章。
当时大家都没有制茶的经历,也没有机械设备,制茶之路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先是搭了两件草房作为加工车间,又用青砖砌了一口铁锅灶,用竹子编了一些晒席和烤笼。
“文化大革命”期间,特林队里有人因家庭背景被调查,最后没查到什么证据,于是就只扣了这人两个月工资,并用这125元在勐海县农机厂买了1台手推式揉茶机,这下厂里才有了第一台半机械揉茶设备。
此后经过改进,这台原本需要4人推动运转的揉茶机被改成了牛拉式,1966年,一名技术员又利用厂里的柴油机,将这台揉茶机改为了机械式,而这也是“黎明人”茶叶加工初期的艰苦奋斗的缩影。
20世纪70年代初,特林队可以稳定产出茶叶后,黎明农场开始扩大茶叶加工种植范围,产出的毛料主要供给勐海茶厂,随着加工技术和茶叶产量的提升,新的生产线也被开辟。
1979年,黎明农场决定把蒸蒸日上的茶产业列为“继 ‘胶、糖、粮”之后的主要开发经济项目”,次年,黎明茶厂更名为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
1981年,在茶厂茶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背景下,部分茶叶技术员提出建议茶叶精制厂,并得到了黎明茶厂和上级主管单位云南省农垦总局的支持。
1986年10月,经过数年的筹建,一座在当时颇具规模的茶叶精加工生产基地在勐遮坝子竣工了,这就是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也即我们熟悉的黎明茶厂。
历尽艰辛的八角亭发展史
20世纪90年代,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云南省各茶厂的茶叶内销体制遭遇重大变动,然而还没等众茶厂反应过来,国际茶叶市场又发生了大巨变。
在苏联时期,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一直是我国茶叶出口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各国家经济低迷,几乎不在从中国进口茶叶。
在出口红茶市场几乎清零,国内茶叶销售低迷之下,很多国营茶厂都没有挺过这次冰河期,纷纷破厂倒闭,而黎明茶厂的经营也异常困难,求变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黎明茶厂决定调整产品结构,将普洱茶作为主销茶叶品种,然而对于一个只做滇红滇绿的茶厂来说,这次的大改动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一样是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的结局。
而销售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原先对接的市场都是销售红茶绿茶,而且当时整个云南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茶品做出来没销路,照样是死路一条。
然而在众多困难面前,黎明茶厂并没有退缩,先是于2000年末、2001年试制少量普洱茶,并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于02年和03年批量生产,如今这些使用八角亭的早期茶品都是市场公认的精品。
说到“八角亭”,这是黎明茶厂在1998年申请注册的自主商标,其四个分别向东南西北开门的商标图案,寓意品牌走向四方,而名称则来自于勐遮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佛祖身边的八大高僧云游四海,到处传经时,被西双版纳勐遮山顶的云海风光吸引,在此坐而论道,后来还遇到了佛祖安排在这里修行守卫的老龟。
众人在此间各指一方,双手一拍,平地上便出现一个亭阁,几位八角亭,老龟化为坝中之山,人称龟山。从亭下流过的溪水,成了后来的流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