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该如何判断一款茶的期转化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出判断。
1、好的转化并非一味求嫩
而粗老一些的茶箐中的纤维素是木质部纤维,被氧化发酵会相对慢一些,能够起到支撑茶形的作用。
结论:原料等级合理搭配,粗细有致,更利于长期存储的后期转化,太过幼嫩反而适得其反。
2、好的工艺保证好的后期转化
有了合理的原料搭配,好的工艺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普洱茶的后期转化虽然都是氧化,但却是两类不同氧化的共同作用,一类是生物化学范畴的生物氧化,通俗来说就是发酵;另一类就是常规的自然氧化。
如果新茶饼上能够看到明显焦糊的茶叶,或者能够闻到焦糊味道,一般是因为杀青时锅温偏高,或者不均匀所导致。
如果普洱茶是烘青而非自然晒青,也会对普洱内的氧化酶和活性物质造成较大的伤害乃至活性丧失,后期存贮时转化能力自然不会好。
而晒青新茶,一般会有较为明显的天然青味,汤质更为醇厚,回甘生津明显,耐泡度高,能够达到10泡以上。
▲原料优良,工艺合理的茶品耐泡度多在10泡以上
3、凭借口感判断后期转化的不确定性
普洱茶的后期转化魅力之一就是未知所带来的期待与好奇,且新茶和老茶滋味差别较大,要从新茶此刻口感去判断后期转化较为困难。
如上一条所说烘青茶现在品饮滋味是较好的,可是其后期存储价值基本为零,再加之存储环境因素对茶品转化影响较大,实不能一品定论。
但对于后期转化更为复杂多变的拼配茶,实难定论,普洱茶界一些初期口感平平无奇的新茶,在后期存储中转化出优异滋味的例子已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只要不是原料过次,或工艺过差使得茶品丧失了基本的后期转化能力,在合理的后期存储转化中茶品滋味都会有相应的提升。
而转化的快慢、滋味提升程度、优劣差异,就是原料、工艺、存储三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