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90年代,普洱饼茶运到香港后,被放进比较潮湿的环境储存,以加速茶叶的转化,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今天大家普遍认知的干仓茶品,在当年几乎只是少数的遗珠品。干仓思想的兴起与被肯定,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茶饼“受潮”是如何界定的
根据存茶的经验,茶饼制成后,如果一直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转化的速度很慢,反而如果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转化的速度会加速许多,而且相同的仓储时间之下,后者茶汤也比较顺口。只是仓储必须控制得宜,在过度潮湿的环境当中放置过久,不但茶质遭到破坏,有的甚至会发霉损坏。
从理论上说,干仓的茶品只有一种,就是出厂后到饮用前完全没有在高于相对湿度约85%的环境里储存;除此以外,都应该被定义为“受过潮”,不应该再被说成纯干仓茶品。
普洱茶是属于后发酵茶,在后发酵过程中有两种现象,一是曲菌后发酵;一是无菌后发酵。要形成曲菌后发酵,必须要充足的水分或湿度。在普洱茶制作工序中的干燥程序,如果没有将普洱茶水分干燥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将普洱茶贮存在湿气很重的场所,都会引起曲菌生长,促成曲菌发酵。如果在干燥程序中将茶中水分干透,同时储存在湿度低而未引起曲菌生长,是茶叶本身自己在继续发酵,称之为无菌后发酵。
曲菌后发酵的普洱茶,俗称“湿仓普洱”;无菌后发酵的普洱茶,俗称“干仓普洱”。干仓普洱与湿仓普洱,有时是可以从茶饼形态表面就看出来的。但有些曾经在湿仓,后来改到干仓贮存,往往从表面上是不容易分辨出来,但可以从冲泡后的叶底识别出来。另一方面,曲菌发酵的普洱茶经过了“霉变”,对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极大影响,往往熟茶与湿仓茶,有极相似的“失真”品味,也有较轻度的,短时间曲菌后发酵茶,经过三五泡后,可以还原到干仓普洱的特色。
如何判断茶饼“受过潮”
从实务角度上来看,有一些方式可以初步鉴定茶叶有没有“受过潮”,不过最终还是要依靠品饮来鉴定。
受潮的茶品有几个现象:
1、条索容易因为受潮软化挤压而糊掉;
2、表面失去光泽,甚至部分条索转成灰色;
3、茶叶受潮会分泌茶汁出来,芽头因此会染色,染色的芽头色泽比较不自然,可以透过比较看出;
4、饼身留有某种蛾幼虫吐的白色丝状物;
5、这种幼虫咬食茶叶后会留下蛀孔;
6、茶叶表面会留有虫屎,由于茶饼侧面较松,所以虫屎在侧面的机会最大;
7、如果茶饼边缘被咬蚀,泥鳅边就会有脱落的情形;
9、有些包装纸会被茶渍不规则而大面积染色的情形;
10、剥开饼茶,中央部分出现绿色或黄色的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