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教学机缘接触很多爱茶人、喝茶人,大家对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好喝的茶总没个认知标准。有丛香、有雪梨香、有杏仁香,如此种种意象,就连国标审评术语也用“恰似”某种花香、果香来描述。 这让很多没有机会接触到形象物的人群,联想不出,着实抓急。
就茶汤品评而言,人们总爱先冠以名山、名师、名品,心理作用下,一通拍照告示朋友圈,我喝过、我喝得起、我是有见识的。究其茶汤到底好不好喝呢?好喝在哪?为什么好喝?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留下一个争论,是一开汤就香飘飘,一入口就非常浓涩的才叫好茶?还是前辈所说“香幽水细为上品”?
我喜欢闲时读书喝茶,好喜欢新办公点的这个落地木窗,“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这样美好的时光,读闲书对一个工科生又是怎样的开脑洞。当我读消费心理学时,读到人们喜爱直接的感官冲击,尤其是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人们的审美只求“腰细波大腿长”,哪来得及欣赏那“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当我读中医养生学时,读懂那部分买得起名贵茶的人群,熬夜、抽烟、喝酒,味蕾变厚,脾胃虚弱、肝胆经长期处损伤状态,所以他需要麻涩的假浓度茶来唤醒自己。浓苦麻涩带来的强烈冲击感才能唤醒他迟钝的灵魂;当我读禅宗,领悟“好茶只配有修为的人喝”。东方意象之美,朦胧婉约,唯有静下心细品,才能读懂茶汤里坑涧的冰凉感、老树的木本味、茶芽发芽时物候带来的大自然粉粉的花香。
世间万物,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也不同。我们读研究生时一定有一门必修课---“哲学”,哲学教会人们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不要因为某个大师或大厂出品的某款茶品不尽如人意,便觉得这家伙忽悠了你,毕竟他对好茶的认知也许就只到这个层面,所以更要理解商品化后的茶品,他要满足的是有购买力的那个群体。
贵死人的商品茶已然如此,那么“私房茶”会不会更好些?
总是在各大茶会看到人们贴标签的、手写的各种泡袋包装,这还代表着拿茶出来分享的人对所谓好茶有更新认知,更高境界的追求。很多来点评网上晋级班研修班的同学也提出,我知道外面商品茶不够好,所以我喝遍各大山头各路名家,但我不确定自己觉得好的是不是真的好,所以来学习来找正确答案。如果说商品茶打85分,那么私房茶就在追求90分的路上,而真正的高手较量往往就在90分和95分的区别。
假如把一泡好茶比作一个艺术品,那么品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因为创作就是一个人在表达,欣赏就是一个人在回应,这个过程是制茶人与喝茶人的交流。它可以满足我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治疗我们的心理弱点,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生活。这样,我们也能从对大师和伟大作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更为真诚和实际的眼光看待艺术和自己的关系 。
在一杯茶汤中感知的花香木味,正是人们对于广袤自然的敬畏感,我们会由此意识到,在无心的自然和不可逆转的时间之中,我们是如此渺小,而天地又是如此之大。正是这样的认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