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业界几代“茶盲专家”的茶业理论几乎彻底错误,按茶的老嫩长短度及其均匀度等外观分其级别,相继严重误导了整个市场。此后长期以来,茶界人员都过分在乎毛茶的条索等外观,甚至误把毛茶的外观错当品质,这是极端错误的。
茶的外观和内质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茶的部分外观,比如色泽、粗细、梗条圆饱度等能体现茶的某些内在品质,但它主要也只是参考因素,并且其内在品质多与其美观度成反比。其中,色泽能体现茶科品种、树龄(桩龄与干龄)、环境、采摘、初制工艺的理想程度等,越灰白透亮,品质多数越优。条索的粗细度,能体现茶科品种、树龄及其自然度,越精细而不均匀者,除了重度采摘所致者以外,多数其品种越好,其树龄及自然度越高;条索越粗枝大叶和并且均匀者,品种越差,树龄及自然度越低。而其条索长短与均匀度,则往往是其条索长短度及其均匀度越理想,其品质多数反而越会低劣。梗条圆饱度能体现其树龄和自然生态度,梗条越饱圆、精细,其树龄和自然、生态度就越高。所以人们越注重茶的条索等外观,尤其是粗壮度和均匀度,就越易忽略其内在的品质,使其内在品质低劣。因此,凡是其产家包装的“说明书”中带着“条索肥壮”之类自夸语言者,多为滋味粗劣的劣质茶。
从1994年至2006年前后的茶界某些“先行者”所制作的茶品品质之所以普遍低劣,主要就是因为此类缘故。
凡是茶品,主要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观赏的。因而,茶品的评价指标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品质,并非其外观。而真正决定茶的内在品质的评价指标,就是其滋味和气味及其对于身体的效应。
其中,滋味以甘甜、丰富、浓厚、纯正、自然者为优;以苦恶“霸气”者为劣。气味以温良、自然、淡雅、宜人并诱人、无刺激性者为优。比如煮淡的甘蔗渣气味、甜类干树叶气味、良性或宜人性的干木、朽木气味等,就是温良、自然、淡雅、宜人并诱人(令人惬意)的气味。凡是带有刺激性的中、西药气味类,如所谓“樟香”、“桂皮味”、“乳汁味”、腐臭味、霉臭味(包括陈霉味)等,都不是温良、自然、淡雅、宜人并诱人(令人惬意)的气味,都是低劣的气味。对身体的效应包舌根部与咽喉部的感受和肠胃、脾脏、肾脏等的感受。对于咽喉和舌根部的效应,以在该部位生津、润咽、解渴,不回涩、干燥、发痒者为优。对于皮脏的效应,以夜间喝茶到十至十一点而丝毫不影响睡眠者为优。对于肾脏的效应,以不出现尿频、肾虚或性功能减弱者为优。
而饮用后是否在咽喉部生津、润咽、解渴?是否影响睡眠?是否饮用就引起尿频?是真茶与否的标志,是分辨真茶与非真茶的一个直接的标准。
凡是不曾贪酒色,又未错误多饮瓜芦茶的男性,一般六七十岁仍能保持四十岁左右的性强盛度。相反,即使不贪酒,长期足量错饮瓜芦茶的男性,四十岁上下者的性能力就已明显减弱,有的甚至已经性无能。深圳的茶商“垃圾袋”,还未到五十岁,正是壮年时期,但若不常刮光头,其两鬓和额头边沿的头发已经花白,胡须则明显变白半数以上,其整体健康度已达不到六十多岁的笔者一半。这明显就是长期喝错茶的结果。但他仍在梦里误以为自己多懂茶,误以为自己得出并传播了诸多“茶文化”,还在张扬自己对茶界的“贡献”。殊不知,他就是盲信和误用其所知的“专家”茶业谬论,整天错饮瓜芦“茶”、“熟茶”、“老茶”、岩茶和大红袍等霉烂茶,已经在步步加速临近死亡。
总之,茶品,主要不在外观,而在内质。决定茶的内质的因素是滋味和气味及其效应。其滋味和气味,都以温和、良性、自然、淡雅,五六岁幼儿都能接受为优。而其效应,则以饮用后咽喉部生津润滑、不返回干涩,不影响饮用人的体力、体质、生理平衡,暖胃、热胸、通气、遍体均匀潜汗(无汗珠),毫无不适之感,并且夜间饮用仍不影响睡眠为标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