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茶、熟茶的初步印象与概念,这里大益、下关这些老厂大厂就是标杆,毋庸置疑。标杆是要超越的,要提高怎么办,结合自身的品感喜好,选一个或几个自己喝着舒服的品牌系统性的从低到高喝,看什么阶位的的更适合自己(买得轻松,喝着顺心)。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茶,茶品的优点喜欢,缺点可以忽略就行,比如我的侧重点是口腔饱和度及喉韵(各有喜好,欢迎其他茶友补充分享),在这里摒弃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树龄(又没做碳元素分析,都是瞎喷的)、纯料拼配(纯是相对,拼是绝对)、故事(喝的是茶,不是听胡扯淡)。以喉韵为参考,举个好理解的例子:喝过茶后,甘润感在舌后方,越往喉部下方走越好,甘润感持续时间越长越好,能持续一两个小时并且吃过一些东西后还能感觉到,恭喜你,你捡到“宝”了。
还有极端的拼配方式,充分展现了布朗山的苦韵,我估计制茶人是想体现佛家的“众生皆苦”的意境,追求的是大苦后的大甘,否极泰来,荣登极乐,可是我在喝这款茶时到没这个感受,可能我不信佛,这个茶给我是如饮烈酒的感觉,那时脑中萦绕的是轮回乐队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品茶,有时不只是品茶的滋味,还是品味一种情怀。
选对人选对茶,选对品牌选对茶,然而人比茶贪婪,品牌也无法保证品质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做到的又有几人,多喝多对比吧,时间会见证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