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想写几个内容:
2. 看叶底到底是在看什么?
3.山头古树茶常见叶底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通过叶底,可以辨别部分名山吗?
当然,许多名山因为生态、采摘方式、叶种的不同,本身条索、叶底就有很高的辨识度。
像已经谈过的昔归,有一条关于昔归叶形的描述是耳熟能详的:黑荆条、柳叶形,背无毛,梗难瞧。我个人又加上了“马蹄多、叶片薄”两条。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原因如下:
1. 昔归周边的寨子,如那罕,如果你对茶园足够了解,挑着点树做,也能做到类似叶形的茶,还有卫平的。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从昔归收费站到昔归老寨这一段山脉上的茶,无论树种、叶种与忙麓山正山的昔归,一般无二,新茶时的品饮体验,相似度也极高,但越放到后期,越会被忙麓山昔归拉开差距;
2.这几年,忙麓山昔归本身也受外来叶种的影响严重,尤其以小树、大树茶影响最甚;
许多茶友历尽艰辛来到曼松,无论去的是背阴山还是王子山,很有可能都收不到很纯正的曼松。所谓纯正,认不清曼松的原生种。
所以,通过叶底,可以辨别部分名山吗?
我做一个相对严谨的结论:
顶级名山原料的背后,是核心山场和原生树种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叶底来辨别名山的真伪,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忽略了核心山场带来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再有辨识度的名山茶,通过叶底,也只能作为辨别真伪参考,不能以此为准。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相反如果以“班章路”上的班盆,搭配一定比例的老曼峨,拼出来的老班章则比上一种方案成功的多,但依旧也只能做到很类似;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老班章山场带来的风味影响。
二:看山头茶的叶底,到底是在看什么?
在明白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解释一下,看叶底的目的是什么。
我常说,玩转山头茶是需要两套体系的,一套是品控体系;一套是品饮体系。
品饮体系,就是通过品饮体验来判断一款茶的品质与价值,理论上讲,判断的维度越全面,体系越完善,而判断维度只围绕体验感展开;
品控体系,就按照自己认知和经验选原料、定工艺等。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茶,亲自参与,从鲜叶到成品全程运用品控体系;
二是选茶(即选成品),运用已有品控体系来判断别人的工艺是否有问题;判断叶底,就是主要手段之一,因为工艺中产生的瑕疵或问题,会真实的反应在叶底上。
必须要强调的是,不管选什么茶,都是要入口的,所以品饮体验是放在第一位的。
那看叶底主要看什么内容呢?
这个确实没有标准,大都是制茶人的经验,我做一下总结。
首先,看叶底的最佳时机是叶底完全舒展开半个小时以内,以新茶叶底为宜,能保证一定的条索完整度最好。
原因很简单:叶底静置的时间太长,会氧化变色,影响人们判断(转化过的茶也是此理);保证条索的完整度,则能更直观的看出叶底问题;
其次,如果品饮体验中已经发现问题,看叶底、观汤色尽量细致一些,最好能做到将叶底完全打开;
再次,以八克茶为例,一泡茶内有三分之一及以下的叶底问题,算作工艺瑕疵;三分之一以上算工艺问题;
最后,看叶底的底层逻辑一定是建立在先品饮,后观看的基础上。
看叶底的维度包括看:1.闻叶底的气息;2.看叶底活性;3.看叶底色泽;4.检查叶底的柔韧性;5.将叶底摊开,观其形状、叶脉、厚薄,是否显毫等。
三、山头古树茶常见叶底问题及产生原因。
山头古树茶的叶底问题是一个区间值,并不存在标准线,因为目前来看,并不存完美无缺的山头茶工艺。
因为山头茶的山场、树种、工艺是极为丰富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所以正确的逻辑是:
1.先在品饮体验中发现问题,再到叶底、汤色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2.以下情况,切勿直接用叶底对号入座!
1.鲜叶运送:
1.1.鲜叶运送途中受损,但没有闷到鲜叶,其余环节无问题。
结果:叶底里能看到明显折痕,受损叶叶色发暗,较正常叶底更硬,这只能算瑕疵,不能算问题,一般不影响品饮体验和后期转化;
1.2.鲜叶运送途中被闷到,根据程度分为两种,其余环节无问题。
2.萎凋
萎凋不足,主要是影响杀青,叶底中较容易出现红梗;
萎凋过重,叶底发暗、发灰、发黑、无活性,柔韧性差,摊开叶底,叶脉发红,新茶汤色偏深,带橙色或红色,茶汤中有闷味,茶香偏“乌龙香”、“红茶香”,茶汤掉水快,后期无转化;
3.杀青
叶底红梗、红边多,汤中有生青味、生臭味、茶汤汤色泛红,开汤无香气,不利于后期存放;
叶底发绿,鲜绿、嫩绿;茶汤汤色偏绿、偏翠,茶汤鲜爽,汤中带豆香,青味重,喉间有燥感,后期转化汤感变薄;典型高温快火杀青,绿茶炒法;
叶底发绿,鲜活度高,无红梗;茶汤香气高、汤感、劲道都有,但胃部感受明显刺激性,汤中感受不到水路;这是近似绿茶的炒法,其本质是火温高,没有熟透;
叶底发黄,无黄茶味,汤色发黄,苦涩低,汤中有水闷味。这是今年才发现的的工艺问题,主要是杀青后半程不降温,不散水汽导致的;
叶底发暗,鲜活度差;茶汤香气高,滋味重、汤感水路都有,无劲道、汤底有糊点;这是提香炒法,炒过了;
叶底发暗,鲜活度差,汤中有糊味,汤底有糊点,这是杀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