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喝茶养生知识 >

养胃茶普洱一出谁与争锋

时间:2023-12-07 10:05来源:江南茶语 作者:佚名浏览:
普洱茶与其它茶类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普洱茶可以空腹饮用。如果加入适量的蜂蜜,养胃效果更佳。那么,这个说法有依据吗?普洱茶被称为养胃茶的原因是什么?
普洱茶
普洱茶与其它茶类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普洱茶可以空腹饮用。如果加入适量的蜂蜜,养胃效果更佳。那么,这个说法有依据吗?普洱茶被称为养胃的原因是什么?
普洱茶养胃的原理
一是普洱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乌龙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
因此体质转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
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的普洱茶(即新采摘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因此,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三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二是普洱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它茶类。它不仅体现很好的吸附性,又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
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饮用。
 
三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养胃的功效,其关键点在于发酵的品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将绿茶、普洱茶(三年期熟茶)、普洱茶膏三个茶样进行冲泡,然后将三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汤温度降至零上5度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出现变化。
这时,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状悬浮物,最为混浊,原因是果胶类物质还原;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状悬浮物,茶汤颜色呈褐色、偏暗,无通透,原因也是发酵过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还原与聚合;最好的应当是普洱茶膏,没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与刚冲泡时相比,稍微偏暗。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内含很多大分子物质,在其茶汤温度降下后,导致物质的还原与聚合的化学反应,出现重度混浊。普洱茶出现的轻度混浊,是发酵过程不够,很多物质没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属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它也存在还原与聚合,但其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汤出现偏暗而已。
我们也可以据此方法检测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年份”,“年份”越短的茶,其混浊物越多,“年份”越长的茶混浊物越少。陈化十年以上的“老茶”,不应当出现肉眼可见到的悬浮物和杂质,汤色也会随年份的增加愈来愈通透。三十年以上的“老茶”,汤色变化也不会太明显。
 
所以,普洱茶最养胃的喝法,应该是每日早晨空腹饮用一杯温热的普洱茶,最好是普洱茶膏或三年期以上品质较好的普洱熟茶。如果条件允许,饮用十年以上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当然更好。特别是对胃酸过多,或者患有胃炎及胃溃疡的人而言,饮用时如果再加上一勺蜂蜜,其养胃的功效更是明显。
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个“养”不是立杆见影,而是持续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因而,除了饮用普洱茶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 自然发酵 普洱茶膏 发酵的茶 深加工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柿蒂竹茹普洱茶降气和胃
柿蒂竹茹普洱茶降气和胃
板蓝大青普洱茶急性肝炎
板蓝大青普洱茶急性肝炎
丹参普洱茶活血化瘀
丹参普洱茶活血化瘀
赤芍甘草普洱茶活血化瘀
赤芍甘草普洱茶活血化瘀
普洱茶大黄汤行瘀泻下
普洱茶大黄汤行瘀泻下
橄竹梅普洱茶清肺解毒
橄竹梅普洱茶清肺解毒
普洱茶呈现的方式越来越时尚年
普洱茶呈现的方式越来越时尚年
2016普洱茶毛茶、成品茶市场谜
2016普洱茶毛茶、成品茶市场谜
普洱茶甘草汤清热解毒
普洱茶甘草汤清热解毒
枸菊明目普洱茶滋肾养肝
枸菊明目普洱茶滋肾养肝
以“柔”出名是易武普洱茶的特
以“柔”出名是易武普洱茶的特
学会家庭存放普洱茶四步骤
学会家庭存放普洱茶四步骤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