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起源于我国的健康饮料,经历了5000多年的种植和应用历史。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采用老茶治疗糖尿病、痢疾、伤风等的记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茶叶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茶色素等活性成分, 具有强健身体、愉悦心情的多重功效。
近年来, 糖尿病成为现代人群所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 患者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 2017年全球患病人数约为4.25亿人, 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6.29亿人。近10年来,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近两倍, 患者达到1.14亿人, 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在扩大, 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饮茶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饮茶能够降低血糖的水平, 可作为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包括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在内的许多茶类, 都具有增强胰岛素活力的作用, 但是功效成分却不尽相同, 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功能成分是EGCG, 而红茶功效却来自EGCG、ECG、茶黄素等多种功能成分的共同作用。
茶叶降血糖能降糖?
茶叶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能。
这种功效,不仅表现在绿茶中,在经历发酵加工工序的红茶、普洱茶等发酵茶类中也有良好表现。由于不同茶类的生产加工工艺不同, 内含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与之相关的降血糖活性, 可能与茶叶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有关, 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等成分。茶叶功能成分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血糖代谢, 从而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1、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茶多糖被认为是茶叶中最主要的降血糖功能成分, 主要是与蛋白质相结合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日本清水岑夫曾于1987年研究报道茶多糖的降血糖功效, 发现可以显著降低链脲霉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倪德江等以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开展实验, 发现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等茶叶中提取的茶多糖, 均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降血糖效果。
2. 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保健功能成分, 是指存在于茶叶中的多元酚类混合物。以儿茶素为主体的黄烷醇类物质, 约占茶多酚类总量的70%以上, 在降血糖功效方面起重要作用, 甚至有可能应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儿茶素是绿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它在降血糖功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EGCG可以促进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从而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 茶色素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生物体内葡萄糖的吸收, 大多来源于消化道内α-糖苷酶等对食物中多糖类物质的分解。现有控制餐后血糖的一些酶抑制剂, 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 从而延缓消化道内糖类的水解和吸收, 降低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我国的茶叶产品种类丰富, 包括从轻微发酵、中等发酵、全发酵甚至后发酵的多个茶类, 有黄茶、红茶、黑茶等。在这些茶类加工过程中, 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素类物质, 是由茶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氧化聚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色素类物质, 包括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