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喝茶养生知识 >

普洱茶独特的养生机理

时间:2018-07-20 17:0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普洱茶有这么独特的功效是不是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学研究人员们的研究成果。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茶
 
    普洱茶有这么独特的功效是不是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学研究人员们的研究成果。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叶研究,侧重点在叶的功能性方面上,并以此将叶划分为三大功能:
    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昧、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这种划分,并非笔者独创。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食品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s),也称“第三功能”,首先是由日本在1962年提出,1989年又经日本厚生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的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美国后来将这一类食品称为“健康食品”( HealthFoods)或“营养食品”(Nutritional Foods)。德国称这类食品为“改良食品”(Reform Foods)。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长寿的关注;二是工业现代化及城市化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导致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的不断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具有特殊价值与用途的食品,即具备特殊功能性的功能食品。
    依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免疫功能,降低变应性;
    ②调节人体节律、调节神经系统、调节消化功能;
    ③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④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诸多生理调节。而这种“活性”成分叉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紧密联系。因此,当将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去分析时,就会发现功能食品中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药用机理。所以,发达国家始终将发酵类或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中国,近些rh 来,也对具备“第三功能”的食品加大研究力度,并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新型营养保健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叶属于食品的范畴,也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对茶叶进行功能性划分。如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等门类。
    目前,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包括茶叶制品的研究,其最前端的科技分为三项: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二是天然药物的酶法生物转化;三是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制作工艺与手段相比现代生物工程而言,有原始与落后的成分,但都能追寻到这三项技术最原始的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备“功能性食品”特点的饮品。
但是,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虽然普洱茶内含一些药用成分,甚至也存在部分药用机理,但把普洱茶简单地“上升”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与“药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药品”的“靶向”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较为严格。
   “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向”,是以补充营养、保健和调节生理机能为主。我们承认普洱茶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我们认定很多食品中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是一样的,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它们内含的某种物质可能都是一种“药源”,但当食用它们时,却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普洱茶具有的“第三功能”的特性,也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关普洱茶具有的特殊功能就已经被写入药典。虽然那时候没有“第三功能”的提法,其描述的内容与“第三功能”基
本一致。如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就将普洱茶视为“中药”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则是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普洱茶一个特殊的产品——“普洱茶膏”上。其有关普洱茶的功能性描述主要围绕“普洱茶膏”进行。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等等。之所以如此,不仅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一个特殊的品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其功能指向更为明确,体现的“第三功能”效果更为明显。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与我们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
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绿茶及乌龙茶的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更有甚者,一部分学者只关注茶叶中几种物质,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很多人一谈茶,必是茶多酚含量是多少。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很多茶叶界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就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的熟茶,还是陈年普洱茶其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及乌龙茶,其品质无法与绿茶与乌龙茶相媲美。
    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类的必备的基础物质,但不是鉴别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很多人将茶多酚“神化”,说它不仅能去除人体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等等。这种自20世纪80年代始于绿茶界有关茶多酚诸多“研究报告”,至20世纪90年代愈演愈烈,将茶多酚推捧成能治百病的“良药”,并以此捆绑绿茶,宣称绿茶有针对几十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功效。但这些说法却在后来被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一一否定。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声明: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结论认为无可信证据可以支持绿茶或者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与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它对所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进行了评估,但是没有找到支持喝绿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风险的证据。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FDA也曾宣称,绿茶不太可能会降低患乳癌、前列腺癌或者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种种提法。
    也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的结论,甚至也可忽略其在国际中的权威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去挑战这一结论。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换句话说,茶多酚及其他功能成分与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在微生物与各种酶系的参与条件中,衍生出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才有达到“第三功能”的可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具备“第二。能”核心所在。离开了“生物转化”或不具备“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的提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水中捞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韧转化所需要的几个要素,普洱茶都是具备的。即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属于天然植物,而这个天然植物中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与生物酶及非高温状态下的制备工艺,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针对性更强(医药学更习惯用“靶向”一词)的药用成分,产生诸多功能的药用机理。
    3.普洱茶“第三功能”——直接的功效
    普洱茶“第三功能”一个重要部分是直接的功效。我们之所以称它为“直接”,是因为这部分的功效是能够让消费者凭感觉就能直接体验到它的具体效能。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解酒护肝的功效
    普洱茶的解酒功能在业界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共识。不仅如此,在众多解酒产品中,普洱茶不仅是佼佼者,普洱茶中的一款特殊产品——普洱茶膏又是自古以来始终享有“醒酒第一”美誉的产品。
    其实,很多发酵类的食品都有解酒功能,比如我们经常食用的醋,也有解酒功能。这是因为很多发酵类的食品都含有多种酶系,其中就有专属解酒的酶类。只是普洱茶在经过多次发酵中,其解酒的酶类靶向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普洱茶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黏膜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酒的过程也是护肝的过程。
     很多人也试验这样一种方法,即在饮酒时不断饮用普洱茶。这种做法可使酒量大增。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酒与茶交替饮用的方法,虽然表面上增大了酒量,但却没有真正起到护肝作用。因为所有的酒精都是依靠肝脏分解的。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0.5克,一个7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35克以下。对酒精敏感的人,其摄入量更得大幅递减。我们提倡少饮酒,并在酒后饮用普洱茶解酒,其最终的目的是保护肝脏,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任何增大酒量的解酒方法都不应当提倡,也缺少科学性。
    ②消食、解油腻的功效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消食的速度极快。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普洱茶消食、解油腻的原因,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刺激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食这一效果。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点。
    科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几个肉片装在金属丝笼内,给老鹰吞下,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小笼,肉片不见了。于是动摇了在此之前的胃肠蠕动助消化的说法。认识到胃液中有某些可以消化肉类的物质存在。其中就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内含咖啡碱刺激胃肠蠕动助消化之说。
    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在其他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他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普洱茶的消食、解油腻的功效也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它更多地依赖人体自身的素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在食用大鱼大肉之后,配合品饮普洱茶,其消食或解油腻的效果非常明显。而对体质较弱的人而言,其效果未必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由“自主”的酶系决定的。普洱茶的消食与解油腻机能只能是辅助作用,不是决定因素。健康的人胃肠道酶系完整,且“动力”十足。非健康体质的人,一定是胃肠道酶系受损,动能较弱。普洱茶可以缓慢修复这种酶系,但仍然取代不了“药品”的作用。
    普洱茶因为具备消食、解油腻的功效,很多人又将普洱茶直接上升为“减肥”的食品。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肥胖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我们目前把肥胖一般分为单纯性肥胖( Simple obesity)和继发性肥胖(Secondary obesity)两种。前者是指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致使脂肪在体内过多积聚,继而转变为体脂藏于皮下使体重超常。其内分泌系统与机体代谢都基本正常。其不正常的是与饮食、运动及相关的生活习惯有关。后者则不同,是因为内分泌产生器质性病变和代谢异常引起的。如胰岛素分泌过多,脑炎、抑郁加上药物等引起的。这类肥胖在根除疾病后会自然消退。
    普洱茶对单纯性肥胖( Simple obesity)会产生一定作用,但却不是唯一作用。减肥者必须在坚持素食的基础上,配合大运动量,再加上饮用普洱茶,还得有一个好心情,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在这方面只能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而非绝对的角色。
    相对继发性肥胖( Secondary obesity).普洱茶不起任何作用。因为继发性肥胖是一种病症,必须经过医院综合性诊断后才能确定一个治疗方案。普洱茶在这方面连辅助效果都达不到,必须靠药物治疗。
    ③养胃的功效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普洱茶可以空腹饮用,既不伤害人的胃肠,又起到养胃的功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普洱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与乌龙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
因此体质较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的普洱茶(我们俗称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因此,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20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3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二是普洱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他茶类。它不仅体现很好的吸附性,又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
病患者饮用。
    三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养胃的功效,其关键点在于发酵的品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将绿茶、普洱茶(3年期熟茶)、普洱茶膏3个茶样进行冲泡,然后将3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汤温度降至5℃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出现变化。这时,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状悬浮物,最为混浊,原因是果胶类物质还原;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状悬浮物,茶汤颜色呈褐色、偏暗,无通透性,原因也是发酵过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还原与聚合;最好的应当是普洱茶膏,没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与刚冲泡时相比,稍微偏暗。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内含很多大分子物质,在其茶汤温度降下后,导致物质的还原与聚合的化学反应,出现重度混浊。普洱茶出现的轻度混浊,是发酵过程不够,很多物质没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属普
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它也存在还原与聚合,但其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汤出现偏暗而已。
    我们也可以据此方法检测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年份”, “年份”越短的茶,其混浊物越多,“年份”越长的茶混浊物越少。
    湿热条件下陈化的30年以上的“老茶”,不应当出现肉眼可见到的悬浮物和杂质,汤色也会随年份的增加愈来愈通透。50年以上的“老茶”,汤色变化也不会太明显。
    我们提倡普洱茶的饮用者每日早晨空腹饮用一杯温热的普洱茶,最好是普洱茶膏或3年期以上品质较好的普洱熟茶,如果条件允许,饮用30年以上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当然更好。特别是对胃酸过多,或者患有胃炎及胃溃疡的人而言,饮用时如果再加上一勺蜂蜜,其养胃的功效更是明显。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个“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持续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当然还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普洱茶“第三功能”——潜在的功能
    普洱茶的饮用,对人体也产生潜在的功能。我们说它是“功能”,而不是“功效”,主要原因是因为“功效”能够被我们的感觉直接捕捉到,而“功能”却会躲过人体的感觉,需经一段时间,加上医疗等综合的检测方法,才能被发现。
    ①抗癌的潜在功能
    近二十年来,有关茶叶抗癌的研究“成果”诸多,但都只局限于专家的个人观点,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定论”。当很多人将冲泡后的茶汤喂食实验用的小白鼠,去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茶汤内含的茶叶水浸出物有很多物质,到底哪些物质会产生抗癌机理?
    很多人也将茶叶内含的某种物质提纯出来,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寻找抗癌的“因子”,但其结果离预期也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
    这里有一个误区,茶叶作为饮品,具有最基本的食品功能,与药品相差甚远。没有脱离食品“原形”的物质,不可能成为“药品”,甚至连“药品”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内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可能成为未来“药品”的“药源”时,还需将这种物质反复“提纯”,并经过“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食品”的形态和性质,方能成为某种“药源”。
    其实,就抗癌类药品的研究而言,已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很多科学家近些年来将眼界投入到微生物与酶系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很多发酵类的产品隐藏了可作为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他们越来越看到用生物制备的技术或许能找到这种“药源”。    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是因为:
    第一,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痛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难道是他的“笔误”?还是他综合了大量案例才提出这一观点呢?当我们翻看他
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干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了“治百病”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
    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等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10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
    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症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②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能够降血压与降血脂是目前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也不断有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其实,我们将普洱茶降血压与降血脂列为潜在功能,而不是直接的功效,在于说明,普洱茶在这两方面反映出来的功能,是“间接”的性质,不具“直接”的效能。
    我们说普洱茶具有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是因为普洱茶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路径”所致。
    一是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很多发酵类的产品,包括普洱茶,都有他汀类物质出现,如络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些都属于降血脂的药用成分。虽然它们的含量很少,不能替代“药品”,但也具备一定的“靶向”。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医学报告认为,已知他汀类药物(主要是指化学合成)会干扰人体内辅酶Q10,长期服用他汀类药品会出现具有损害肝脏及可能致癌的副作用。因此,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第一个过程不应是一
种药物,而代替它的应是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综合设计的营养计划。显然,普洱茶由于他汀类药用成分属于发酵过程的自然产物.不是“西药化学合成”,自然成为这个营养计划的首选;
    二是普洱茶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即通过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这方面,普洱茶中的茶红素,仍然是这方面的“主力军”,原因仍然在于它极强的渗透性。同时,“年份”越长的普洱茶茶红素含量越高,效果越好:
    三是普洱茶的咖啡碱与茶碱的利尿作用,对缓解高血压及高血脂有潜在的功能。我们知道,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服用如双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呋噻米、氨苯蝶啶等药物。这些药物基本部属于利尿剂。因为利尿的方法是治疗与缓解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普洱茶中的咖啡碱通过刺激人体的膀胱同样能够达到利尿作用;同时,由于普洱茶中的咖啡碱与茶碱还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普洱茶中的咖啡碱能分解血液中的钠离子。我们中国饮食有偏咸的弱点,其含钠的组分太高。因为一个钠离子必然裹挟五个水分子,造成血容量增大,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普洱茶的咖啡碱能够起到排钠作用,降低血容量,从而间接起到降压作用。
    实际上,国际医疗界对治疗高血压一直倡导两种模式:即药用治疗和非药物疗法。而且,非药物疗法优于药用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普洱茶就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③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日本著名的茶叶专家在1987年做过一个试验:将茶叶冷水提取物除去脂、蛋白质等,纯化出茶多糖,具有与粗老茶降血糖同样的功效。据此,他认为茶叶中降血糖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复合多糖。这项成果,被绿茶界经常引用,并衍生了大量绿茶降血糖的研究成果。但是,这里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如果不采取去脂、去蛋白质,加上纯化的手段获取茶多糖,绿茶的降血糖功效几乎是不存在。因为这种纯化茶多糖的方式属于精细化工的范畴,与我们平常品饮的绿茶是两个概念。
    但普洱茶不同。只要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无论是自然发酵还是人工发酵,其茶多糖的含量远高于绿茶与乌龙茶。因此,就茶叶而言,普洱茶无疑应是降Im糖茶叶类的首选。这是因为:
    一是普洱茶的原料本身就以粗老叶为主,与民间流传的粗老叶治疗糖尿病有物质等同或相近的基础。茶多糖的含量是随原料粗老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原料越老,茶多精含量越高。
    二是普洱茶在发酵中,本身就将脂类与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与转化,提高了茶多糖的含量。同时,茶多糖又是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发酵的降解与转化,又分离出小分子低聚糖。也恰恰是这个小分子低聚糖才是普洱茶降血糖的主要“功臣”。
    三是低聚糖(叉称寡糖)是通过糖苷键将2-4个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它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叉属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适合于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食用。同时,它也能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普洱荼内含的低聚糖经代谢产生有机酸使肠内pH值降低,抑制肠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治便秘,并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间接起到降血糖的功能。
    普洱茶的“四奇”是讨论不完的话题,在探讨普洱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历史上对普洱茶有过诸多的“结论”,但却没有给出结论的依据。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感受道普洱茶诸多的保健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拿不出依据,形成“未解之谜”。说句更贴近的话,普洱茶的研究常常使研究者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结论在先,证据在后”。纵观我们近些年来的对普洱茶的研究,并非创新般地提出新的论点,往往是通过科学研究,证实古人观点的正确。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陈年普洱茶 普洱茶发酵 普洱熟茶 越陈越香 普洱生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过剩市场的纠结
普洱茶过剩市场的纠结
一壶普洱茶 彼此的最爱
一壶普洱茶 彼此的最爱
东南普洱茶区特点之柔
东南普洱茶区特点之柔
醒茶方式之干醒普洱茶
醒茶方式之干醒普洱茶
醒茶方式之湿醒普洱茶
醒茶方式之湿醒普洱茶
普洱茶“357”缘起
普洱茶“357”缘起
普洱茶“357”的历史沿革
普洱茶“357”的历史沿革
普洱茶拼配的涵义
普洱茶拼配的涵义
现今普洱茶市场的三大矛盾
现今普洱茶市场的三大矛盾
普洱茶马驿站之那柯里
普洱茶马驿站之那柯里
普洱茶七子饼的来历
普洱茶七子饼的来历
辨识普洱茶好坏的学问
辨识普洱茶好坏的学问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