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入深秋,调节衣食住行
衣——秋冻有节、和谐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应正确理解。
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大,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从健康角度看,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食——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如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住——调和情志、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合理安排睡眠,应早睡早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开窗而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秋季养生需要培养乐观的情绪。
从“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看,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行——健身锻炼、动静和谐
秋为黄金时节,加强体育锻炼能活动筋骨、气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要加强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应激能力。
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瑜伽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炎热的夏天,人体处于亢奋状态,往往会过度消耗;到了秋天,人体开始进行休整,恢复各项功能,此时许多人会感觉到精神疲乏,体倦无力。
一茶、二果、三粥、四汤、五蔬、六荤、七粮、八药膳是健康的饮食方式。那么,我们就从秋季饮茶打开养生第一篇。
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稍不留神,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黑茶经过了人工发酵,茶叶中的微生物及有益菌,是调节胃肠道的清道夫,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排出肠内毒素,调理脾胃,养颜美容。若加陈皮,对于化痰、顺气、止咳都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人们到了秋天,很容易产生伤感情绪,悲观、绝望、抑郁等。受悲秋情绪影响,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这时候饮一杯茉莉花茶,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既能安定情绪又可舒解郁闷。
喜欢吃肉类食物的人,形成酸性体质,缺乏维C,可饮用乌龙、砖茶、生普(五年以上),能消食开胃。但不要和水果等凉性食物共食,以免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