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普洱茶,也算是人尽皆知了,其实,喝普洱喜爱普洱的人不在少数,普洱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关于普洱的一些故事,一些历史并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特别是那些“传说中的老茶”,如号级茶、印级茶等,真正了解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我们来看看。
印级茶是50年代——60年代末,这个时期国营或公私合营所生产的茶都会在包装纸印上“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或者中茶牌圆茶”字样,所以被称之为“印级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较早期的红印,还有黄印、绿印、蓝印等。
历史对于普洱茶来说最可惜的莫过于普洱的断代,国营及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当私人作坊取缔没落后,伴随的是那些精湛的做茶技法也就失传了,虽有些老茶号现如今还有后人在做茶,但技法上或许已经谈不上传承了。可是无论如何,这些茶在现在所有茶人眼中是无可替代的,地位是绝对尊崇的。
不可复刻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不变的还是矗立在那见证了普洱茶兴盛与没落的茶山,或许它们已改名,或许有些已经不复存在。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古六大茶山了,因存留至今的号级茶,无疑几乎都是出自于此些茶山,特别是排名榜首的曼撒茶山(后有些史书也易名易武茶山),因为号级茶的发源地就在此。印级茶与号级茶也是有颇有关联的,有趣的是做印级茶的师傅大多是以前做号级茶的,而且印级茶原料的主要来源也为勐腊县即古六大茶山和勐海地区的茶青。
那么古六大茶山有哪些呢?
云南是普洱原产地,自古有名,最晚可追溯到唐代就已有普洱之称和普洱茶交易,到了明清时期,普洱茶更是名重天下,其茶山也因之闻名于世,无疑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六大茶山”。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檀萃《滇海虞衡志》(1799年)、以及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等史书记载的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耑(即蛮砖)、曼撒”。
攸乐茶山在今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为明清时期的“车(里)茶咽喉之地”。18世纪初叶,由于攸乐茶业发展,清朝廷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攸乐同知,征收税捐,设驻守五百名,当时往来普洱攸乐驮运茶的马帮达1000匹。乾隆元年(1736年),攸乐同知撤回思茅,攸乐设把总管理。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
革登茶山: 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为象明乡的安乐、新发的两个村公所茶山。因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思茅厅志》和《普洱志》中有记载:“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勐腊县志》也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 1820年),革登八角树旁的一棵大茶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革登为云南古茶区闻名之地,清时,年产干茶500担以上。
倚邦茶山:为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公所的茶山。此茶区海拔差异大,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茶山内曼松产的毛尖茶,为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因质厚味美,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被清朝廷指定为贡茶。当时就有“年解贡茶二十担”和“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倚邦所产的紧团茶即“元宝茶”,曾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很受欢迎。倚邦由于茶叶交易兴旺,当时曾建过石屏会馆、四川会馆及楚雄会馆。19世纪中后期,开始衰落,先因各族反清起义战乱,加之疫病流行而进一步衰落,更多茶农外迁,茶号歇业,不少茶山开始改为种粮。
莽枝茶山:为今象明乡安乐村公所勐芝大寨茶山。至少在元朝已有成片茶园。茶山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在鼎盛时期,年产茶叶可达万担之多。清师范所著《滇系》载:“莽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传为武侯遗种,夷民祀之。”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1723- 1820年),莽枝茶业比较兴旺,道光年间(1821年)后,茶业逐步衰退,变成了革登茶山的一山。《普洱府志》(旧志,1850年编撰)记载:“革登在府南四百八十五里,莽枝山在府南四百八十里”。说明两山之间相隔不远。
蛮砖茶山:又称蛮耑,今称曼庄,为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公所的茶山。清阮福《普洱茶记》及雪渔《鸿泥杂志》等史书记载:“倚邦、蛮砖者味较胜”。蛮砖茶山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就已形成规模,由石屏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种植,年产茶1000担以上。据相关文献上记载,蛮砖山茶园虽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到蛮砖茶山买原料,当地茶农说:“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而在曼庄关帝庙碑文记:“蛮砖为普洱茶六大茶山一山”。
曼撒茶山
曼撒茶山:在曼腊乡,今有称曼洒。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勐乌、乌得未划入法属老挝之前,在今曼腊乡接界的中老边境一线的山梁,皆称为曼撒茶山。光绪二十二年后,“两乌”被割让,曼撒茶山只包括中老边境一线中国一侧的曼洒、曼得、曼腊三个村公所以及易武乡麻黑村公所的茶山。曼撒茶山范围较大,种茶的村寨也多,清代茶业兴旺时期,一季就能产400多担。实际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以上情况说明,莽枝茶山实际上是革登茶山的一山,那为什么一些史书要把这些茶山单独写上去呢?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史书的撰著者考虑到当时这些小茶山茶质较好,因而单独记入史志,而后来的著者未加详查引用旧说,所以才造成说法不一的情况。
那么,如今很出名的易武茶山在《本草纲目拾遗》、《滇海虞衡志》等书中为什么没有列入茶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种原因是在清朝相当一段时期内,攸乐、莽枝、蛮砖、倚邦、革登、曼撒六茶山属宁洱县管辖,而易武属思茅厅管辖,乾隆时期,倚邦土司曹当斋因功封千总,管理了六大茶山,而易武又属另一个把总管辖,因此,在记载到普洱茶的产地时,这些史书只把易武当作六茶山的茶叶集散地,而没有把它当作一茶山。《滇海虞衡志》就这样记载:“普洱六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
另一种原因,在清时,易武区域的麻黑、曼洛茶山,由于与曼撒茶山相近,史书上又把这些茶山归于曼撒茶山,而易田虽是易武的一个茶山,但在当时只是易武的一个村,从这些情况看,显然易武茶山比曼撒茶山小,因而史志记载时只以大者入志,而且有时还将二者当作同为一山。
历史至今对于古六大茶山的划分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分歧,有历史的原因,也不缺乏人为的因素。但说古六大茶山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还是会比较准确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