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由于今勐海、景洪南部的边境线与六百年前车里宣慰司辖地南部边缘线大致相同,因而勐海、景洪南部边境线旁各古村寨现存的上万亩古茶园就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历史信息;六百年前边境六个宣慰司只有车里宣慰司在大力发展茶叶,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边境线上一沟之隔的两个相同民族的寨子边有古茶园,一边无古茶园的原因所在。
依据古茶园分布情况,我们还可以断定,明代车里宣慰司辖地上的每个山寨都在种茶,今西双版纳州山区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园,凡有千亩以上古茶园的地方附近都有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便可证明这一点(这个情况笔者作过实地调查,七年来考察过的村寨超过200个)。
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一千年前已在人工种茶毫无疑问(最早种茶的布朗族在勐海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留下很多八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便可证实这点。但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村村寨寨种、上万亩的种应该是从明代开始,这种产业发展行为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从明、清两代留下的史书记载来看,明代车里宣慰司与中央朝廷关系很好,明中央朝廷还多次派兵协助车里宣慰司抵抗八百宣慰司(今缅甸、泰国北部)的叛乱、侵扰,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统治者在西双版纳设车里宣慰司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入滇为止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车里宣慰司与明朝廷之间从未发生过什么记录在册的战争,车里的大小官员都顺服明王朝。
明朝从建立自灭亡的二百多年间北疆战事不断,为了对付蒙古的侵扰,每年都要用大量的茶来易马备战,明朝初年朝廷便制定了极严的茶法,在四川、云南与西蕃的交界处的雅州、永宁设有茶马司,以茶与西蕃人易马,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廷仅在四川雅州附近的天全、碉门两个茶课司就收购乌茶250万斤(乌茶的加工方法与云南紧压茶相似,也是先将干茶蒸软而后再紧压成块状),但朝廷仍觉茶不够,又下令让雅州、天全、六蕃百姓不做其他专门蒸制乌茶供国家换马,由此可见,明朝廷对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云南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全境归顺明朝,云南有种茶的好条件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彝族等都会种茶,西蕃产马,西蕃人又最爱云南茶,朝廷自然要鼓励云南人种茶。
车里是边境一线的宣慰司,车里地方历来多瘴疫,大量驻扎明军也不适宜,用发展茶叶的经济手段来羁縻、安抚,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从对车里土司辖地的羁縻需要和当时云南边境不安宁的情况来看,明朝廷也会安排车里地区种茶。
明朝前期云南战事不断,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进云南起至明正德末年(1521年)的一百多年间,边境一线的麓川、八百、木邦等五个宣慰司经常作乱,明朝廷几次派大军平乱(有史可查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兵5万,正统十三年1448年派兵13万讨之)。明朝廷为稳定云南耗用的军马不是个小数字,这些马同样也要茶来换,云南用的战马不至于要其他省份的茶来换,明朝廷为云南用的马应该是用云南茶去换的。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史料来证明,明朝廷用了大量的云南茶去换云南要用的马。《明·滇志》有记载,明朝廷在普洱上边的景东收茶税,说明景东有朝廷设的收购茶叶的机构。《明实录·太宗实录卷》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同意恢复西蕃的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处的茶马互市,宁远府即今四川攀枝花、米易、会理、盐源、木里一带,宋代大理国时期还是云南的辖地。
这里茶马交易所用的茶只可能是云南产的茶,因为早在唐代这一地区用的就是滇南的茶,《滇海虞衡志》记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明代茶法又规定,私人不能用茶去与西蕃人换马,宁远府的马只可能是朝廷派人带茶去换。
从明代的各种史籍记载可知,车里宣慰司与明中央朝廷关系一直很好。国家需要茶,稳固边疆需要茶,车里的少数民族又都会种茶,种茶不愁销路,种茶不破坏生态,茶可以交换各种物品,种茶能改善山民的生活,朝廷鼓励种茶,民众乐意种茶,种茶是利国、利民、利地区的好事,无论从国家利益或地区利益来考虑,车里宣慰司都会下令安排各族民众大面积种茶。
车里的10万亩古茶园,决不是山头上的哈尼人、布朗人、拉祜人、攸乐人等随意、自发、盲目种成的,它与车里宣慰司和中央朝廷有关系,有政治因素和指令作为在里面,如此大的规模与产量如果没有车里宣慰司来协调如何销?
10万亩古茶园形成的时间是漫长的,它积淀的历史也是厚重的,透过片片古茶林,我们看到了一部民族团结、开拓边疆、共守疆土、维护国家统一的恢宏历史,10万亩古茶园不仅是边地各民族为生存发展种下的经济林木,它更是边地各个民族为国家统一、固守疆土而种下的固疆林。
10万亩古茶园说明勐泐(车里)地方的首领们对辖地的管理是有历史功绩的,这片土地没有分裂割据的现象,这里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各个民族安居乐业,10万亩古茶园证实了历史上勐泐(车里)与大理地方政权、与中原内地中央朝廷的关系是紧密而融洽的。
勐泐(车里)的各个民族从首领到山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六百年前东方大陆只有中国人才饮茶,中国人才种茶,边地的各个民族用茶来传递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皇皇天朝的归顺之心,种茶的民族,饮茶的民族,不论相距多远,无论有过多少曲折恩怨,都相互认同,不会分离
(未完)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