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如江,茶的芳香一直在弥漫
下高速过通关不久,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头驶进大山的怀抱。打开车窗,路两满山岭葱郁的林木,送来大自然的清新和凉爽,让人倍感舒适没骗你吧,我们墨江的天气凉爽得很!”连俊锋转回头对我说。昨晚闲聊中我的一句“墨江热不热”,没想到他现在还记在心里,这位40多岁的拉祜族汉子,直言快语,性格豪迈,现在是墨江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多,让连俊锋对墨江的整个茶产业了然于胸。
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将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从地理位置上看,墨江地处普洱市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思普地区及西双版纳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主干线消南官马大道,就是从普洱出发穿过墨江后,从玉溪进入昆明经曲靖或昭通出省通往北京的,是旧旧时滇南极其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对墨江茶叶种植最明确的史料记载,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坝溜乡杨八寨的哈尼族人从绿春引进茶种进行种植。当然,这只是史料记载的上限年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墨江种茶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更何况现在绿春的大部分区域当时归墨江管辖据墨江县茶办对境内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进行的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境内有5万多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群落以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分布在山峦起伏的茫茫林海中,保存和展现着墨江茶产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序列。其中,新抚乡界牌村迷帝古茶园,景星乡风凰窝古茶园尤其引人瞩目。
说话间,车在一片茶园前停了下来。一阵宜人的淡雅清香随风飘过,正诧异这种清香来自何处时,连俊锋指着眼前缓缓山峦上的茶园说:“这片茶园漂亮吧?你看里面的香樟等树木长得多好!”这时我才知晓,原来淡雅的清香就来自茶园里套种的香樟树。
呈现在眼前的这片茶园面积有700多亩,是通关镇清平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茶园里长得高大繁茂的林木,与四周郁郁葱葱的山峦融为一体,让人有些分不清哪里是茶园,哪里是森林,此时正值上午十余点钟,太阳已经比较毒辣,穿行于茶园中在香樟树等林木庇护下,有清风微微拂过,丝毫感觉不到炎热。耳边演奏着的,是蝉的鸣唱,鸟的欢歌。
“这片茶园的改造已经有6年了,比市里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还要早一年!”连俊锋说,“所以说我们墨江县有些措施还是走在前面的,接下来的关键是茶的品质上去后如何打响墨江的茶品牌,提升整个墨江茶产业的发展。”李忠孝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依靠这片基地,他推出了自己的绿茶品牌“忠益园他说生态茶园改造对茶叶品质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这块基地里的干毛茶价格已到每公斤100多元,芽头更是卖到每公斤260元,为了保证茶产品质量,李忠孝所带领的作社已全部完成生态茶园改造,建起了标准化的初制所,并只用采自合作社基地的鲜叶进行加工,从不对外收购原料。
绿色生态,撑起未来普洱茶庄园
墨江县的生态茶园建设是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场始于20110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10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经过4年多的建设,如今全市155.9万亩现代茶园全部转化为生态茶园,未来,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助力普洱市的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
从通关、新抚到景星,连俊锋带着我一路参观,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棒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10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再过三五年,等树木长高后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到时小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会恢复起来,”在一片树木已长得比茶树高出不少的茶园前,连俊锋展望着未来的愿景,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程,针对部分种下的树木未能成活的情况,墨江县茶办于2013年6月启动生态茶园建设补植补造工作,并在当年7月底全面完成18.05万亩生态茶园的补植补造工作。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两树也长得高大而藏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的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虽然2010年这里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2012年3月我第一次来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如今,这片茶园成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之一。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
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墨江县推出了5种留养模式:从挖4株留株到挖1株留1株,从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到留养株修剪1株移除株等。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100来株的茶树。墨江的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结茶林里骗,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迷帝茶。
产业升级,造就大品牌构想
“产量虽然下降了,但产值却提升了。”这是谈及生态茶园建设时,连俊锋不断的一句话,数据显示,2013年墨江县的茶叶综合产量为10595吨,综合产值6.6亿元,比2010年产值增加364.8°%,茶农人均收入增加228.5%,然而在生态茶园建设之初,连俊锋和茶办面临的阻力却不小。
当时许均舍不得投入在茶园里种植覆荫树,更舍不得将正在采摘的茶树挖掉,因为这直接影到切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一度将生态茶园建设视作“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现在当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摆在面前时,企业和茶农不但积极响应生态茶园建设,而且对茶园管理的绿色,生态意识也明显提高,让整个生态茶园建设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目前墨江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建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万亩,涉及茶衣48011户22余人。除去5万亩的古茶园面积,已全面完成生态茶园建设目标。
宣统二年(1910年),景星的新华、大平掌等地种下了200亩茶树,拉开了墨江规模种植,发展茶产业的序幕,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县有茶树3.8万株,年产各类茶叶30担。解放后墨江的茶园面积逐年扩大,从1970年代起开始进行绿茶,红茶的深加墨江云针茶还在1985年被列为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从1991年起,墨江县开始推广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等无系性茶叶良种。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造的。比如对有性系茶园按5种模式进行留养的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无性系茶园则以套种各种林木恢复生态系统主。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做到“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恢复和构建起茶园的立体生态系统。
从2010年至今,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3034万元。4年多来艰难的改造作和巨额资金的投入后,生态茶园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已经开始显现。茶园立体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使茶园的光、水、热,土壤结构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有效促进了茶园生态化标准,小区域环境得到改善优化,茶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和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墨江县茶品牌的知名度也在迅速提升,以“迷帝”“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云针茶”“哈尼太阳茶”“凤凰窝”等为代表的墨江茶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目前全县已组建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和具体到村、企业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也正稳步推进。
“墨江有好茶,每个乡镇都有,生态茶园建设更是让我们的茶叶品质有了质的提升,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继续搞好生态茶园建设的同时,加强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完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我们茶叶的品质,打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墨江茶叶品牌。”在连俊锋的构想中,阿墨江西北边的新抚乡、景星镇、通关镇等7个乡镇的茶叶资源将被整合到大迷帝品牌下进行全新打造,以对外形成合力,然后再将阿墨江东南边的茶叶资源整合到“须立贡茶”大品牌中,最终创建起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墨江茶产业大品牌。本内容来自《茶山纪录片》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