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的紧茶素以茶味浓郁,香气韧劲著称,自古以来即为藏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过去都通过马队的驮运由滇入藏,路途迢遥,常常因为受潮而发生霉变,为了让紧茶在驮运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空间来散发水分而防止霉变,才逐渐形成了紧茶独有的带把香菇造型,并一直沿用至今。紧茶曾于1967年停产,后来,因为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喇嘛于1986年亲临下关,要求恢复紧茶的生产以供西藏佛寺使用,于是标以“宝焰牌”商标的紧茶才又复现于世,并被重命名为“班禅紧茶”或是“班禅礼茶”。
1简介
佛海茶厂于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年)将团茶改为带把的心脏型,取名宝焰牌紧茶。宝焰牌紧茶全为手工团揉精制,每个净重238克,7个为一筒,每个紧茶之间留有空隙,使水分能继续散发而不导致霉变。1967年改为长方形砖茶后停止生产。后因十世班禅的重视,下关茶厂于1986年恢复生产心脏型紧茶至今,规格为250克。使用原料较为粗老,三至八级铺面、九十级为里茶。市场亦称之女儿茶、香菇头、蘑菇头、牛心沱。生茶、渥堆熟茶二种都有生产。
2生态环境
云南分布区多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产地勐海南糯山年平均温17--19℃,极端最高温22.3℃,极端最低温-5.4℃(出现在1月);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土壤多为赤红壤或黄色赤红壤。
喜山坡沟谷,干季云雾弥漫,空气潮湿,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质的小环境。花期9--11月,果期4--6月,有时花、果并存。野茶树果实常被采收,天然繁殖差,林下幼苗罕见。与其伴生的主要乔木树种有峨眉木荷SchimawallichiiChoisy、截果柯LithocarpustruncatusRehd.etWils.、普文楠PhoebepuwenensisCheng等。
3特征
紧茶(砖片形),外形紧结端正,如蘑菇。厚薄均匀,条索明朗,色泽乌润,带银毫;内质汤色橙红,橙黄透亮,香气纯正,滋味醇浓,香气持久、经久耐煮,叶底呈竹叶青或带褐色。采用版纳茶区上等大叶种茶青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带有原始野生茶的独有霸气。具有典型班章香气。
4制作
从茶树尖到成品,先后要经过采摘、加工和包装。其中,采摘过程又分为采摘和集放;加工过程分为制和复制两段工序;初制工序一般包括萎晾、挑检、杀青、揉捻、散摊、干燥;复制包括筛选、配料、称量、气蒸、揉包、压制、解袋、再干燥;包装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
采摘工艺
采摘———要注意老嫰长短适当,采尖时,至少须留一片新叶并修除旧叶,以促进茶树的光和作用并便
于抽芽。
因而,茶树上一芽二叶者最多采一芽一叶;一芽三叶者最多采一芽二叶;一芽四叶者最多采一芽三叶,但叶距较稀者也只宜采一芽二叶。其中以一芽三叶而留一叶者最为适当;一芽二叶的稚嫰者一般暂不采。毛尖已放的茶芽也应采尖,但最多采尖部二叶。
集放———将鲜茶边采边盛放在包内或箩内等。
初制工艺
萎晾———将采回家的鲜茶及时摊晾,使它散发并脱去多余水分而轻度萎凋。
挑检———对采摘较老的鲜茶在杀青前的萎晾过程中,剃除较老的叶片和梗,以便茶尖杀青均匀。
杀青———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的杀青方式,都是采用锅炒的炒青方式和清代生茶的晒青方式。炒青是以铁锅或锑锅等炒,使鲜叶萎凋;晒青是以强烈的阳光暴晒使鲜茶萎凋。
5历史渊源
大理古城,脉延千年,秀美的景观素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美誉,昔年的茶马古道亦是经此蜿蜒进入川藏,岁月悠悠中,见证过历代茶事的兴衰,品味过马帮旅人的乡愁,同时,亦相与积聚起深厚的制茶文化。直至今天,置身其中的下关仍以“沱茶之乡”的盛誉为世人所熟知。
正如一粟所说,下关的茶品多会附有青花香,而许多的茶人则认为,是大理独特的“风花雪月”孕育出了这种独有的芬芳。在下关所产制的众多茶品中,“宝焰牌班禅紧茶”因其制作严谨精良,形态古朴,并有着独特的历史内涵而声名尤著。
史上的紧茶素以茶味浓郁,香气韧劲著称,自古以来即为藏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过去都通过马队的驮运由滇入藏,路途迢遥,常常因为受潮而发生霉变,为了让紧茶在驮运的过程中能有足够的空间来散发水分而防止霉变,才逐渐形成了紧茶独有的带把香菇造型,并一直沿用至今。紧茶曾于1967年停产,后来,因为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喇嘛于1986年亲临下关,要求恢复紧茶的生产以供西藏佛寺使用,于是标以“宝焰牌”商标的紧茶才又复现于世,并被重命名为“班禅紧茶”或是“班禅礼茶”。茶品制作极为精严,被多本普洱专著作为滇茶的珍品列入名茶谱,唯市场流通极少,真颜难睹。
头泡淡栗初现,味薄韵微,唯茶叶骤遇甘泉,转瞬红栗漫现,生机顿启。再沏茶色趋沉,始有淡然的花香浮动,若隐若现,而韵味仍显依稀。三巡过后,汤色栗红瑰丽,极浓郁而清澈,虽美艳却稳重,茶汤醇厚而微微青涩,而乔木型的茶香便在此时悄然渗出,久藏的野性在瞬间将一切覆盖,待茶香渐次淡退,方觉微薄而悠长的陈韵弥漫在四周,伴着清幽的花香在齿腭间留连,甘,甜,津,并有较强的茶气在眉额处涌动……
《中国名茶志》对普洱茶有着这样的注释:“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种特性的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新生普洱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香气霸道而茶气凛烈,使许多的爱茶者难以承受。班禅紧茶是特别为藏区配制,用以掺奶成茶以解肉食,所以茶性尤烈,这泡紧茶虽然经历了十五年岁月的淡化,但当年风发的意气却仍未敛尽。
十巡之后,茶汤色味渐趋淡薄,青涩无痕,独余淡淡的甘甜和萦绕的轻弱的微香。缎泥小壶中散开的茶叶丰润栗红,其中夹杂着许多尤泛轻绿的叶片,一片唯美的紧茶景致。
班禅紧茶仍锐的茶性也许还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陈化,才会真正地变得中庸醇和,才会变得温和淡泊。写到此处,突然想起文人雅士们总喜欢将陈年的普洱比喻成历尽沧桑的美人,而我想,陈藏的普茶或许更像那些退隐江湖的长者,在云淡风轻中,追述昔年那些激荡的风云,那些绻缱的情事,只会在偶尔间流露出那曾经的雄心。
在漫长而久远的普洱茶发展历程中,位于喜马拉雅山畔的藏族同胞们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普洱茶最大的消费群。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茶叶制成,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含量特别高,茶性丰富刚烈,滋味浓酽醇香,降脂、去膻、去油腻,因而极受藏民喜爱。早自唐朝时,藏族商人们便翻越雪山、横渡金沙江以马匹、乳制品、药材、金子等交换云南普洱的茶叶,也因此而成就了世界上最辉煌、最艰险的道路之一——茶马古道。
销往西藏的普洱茶都是紧压茶,其中以心形紧压茶和方形砖茶最为大宗。历史上心形紧压茶是专为藏区制作的普洱茶,形状亦甚为奇特,乍看就像生长在山野间的蘑菇或一位壮年的心脏一样,有伞帽和手柄,每个净重约250克左右。据说,制作于此,别有深意。其一,是为方便长途货运。先民们担心过久的运输时间不利于茶叶间的呼吸和透气,便在茶上做出手柄,使其留有缝隙,致其间通透。其二,好客的藏胞们视紧茶为珍礼相互馈赠。在敬献哈达时,又因紧茶带把儿,便于一手握住两个可同时敬献四个紧茶。
紧压茶也称“班禅紧茶”、“班禅沱”。紧茶上注明“宝焰牌”商标,其商标也颇有意义:由红、黄、黑三色,三个部分组成,并各含其义:1、香炉采用宝鼎黑边,金黄色金鼎;2、炉内四个桃形图像是元宝,象征贡茶;3、炉内火焰代表佛光,所以是红色。金鼎中元宝的熊熊烈火燃烧正旺,象征着吉祥如意。
班禅紧茶因数量有限和其特殊意义,所以制成后并未向外界发售,除专供的之外,仅在当年茶厂留有些许存货。多年后该茶几经辗转留传了小部分在民间的少数收藏者手中,被茶人们竞相追捧,但真正留存于世的少之极少,极为珍贵。
6茶艺欣赏
泡茶:泡茶的第一道工序,是用烧开的水温杯,使盖碗有热度,然后在盖碗之中放入5-7克茶叶,斟至八成水。这一次的水是用来洗茶的,要洗两遍,倒的速度要快,冲走茶在发酵的过程中沾染的一些灰尘。泡茶的最佳水温是90℃-100℃,也就是水刚刚滚开的时候。
品茶:茶人人会喝,品茶却是一门学问。水已经烧开,茶具也已经摆好,装上一道1988年的生茶,随邢先生一起踏上品茶之旅:
第一道:润喉。刚烧开的水冲入茶叶3-5秒之后,第一道茶就可以上了。据悉,这时的茶味还没有完全出来,可以先润润喉。
第二道:闻香。第二杯茶,是用来闻的,端到鼻边,细细吸入茶
紧茶的香气。要判断是否一杯好茶,由此可见端倪。
第三道:观其色,品其味。都说从第三道茶开始才是真正的好茶,这时便要观其色,品其味了。上好的普洱茶,汤色褐红澄澈,入口醇滑无杂质。这杯1988年的生茶,由生茶的淡黄色发酵成如今的酒红色,茶味回甘,茶香四溢。
第四道:细品。舌头微微顶起,让茶水从舌的两边流入,牙齿和舌头一起与茶做全方位的接触,让舌尖体会茶的香气。
第五道:加深茶的味道,更加享受地品。喝到这一道茶,要慢慢地体会整个身体的感受,体会茶在体内的流动,以及由之带来的温暖惬意。
第六道:回忆。体会这道茶的年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当年的自己,在做些什么……在茶中追溯逝去的时光,岁月辗转,茶香依旧。
第七道:鉴别。如果是鉴茶,那么到了这一道,已经可以鉴别出茶的品牌和质地,完成鉴赏普洱茶顺、柔、活、洁、亮的全过程。越好的茶叶,能冲泡的次数越多。而品茶,关键就在于那一份心境,七道之后,随心而品,便是最高境界———无味之味。
7保健功效
历史悠久的云南紧茶系选用云南大叶种青茶作原料,经过蒸压成砖形,外形紧结,美观大方,汤色棕黄,汤味醇浓,是边疆少数民族烹煮酥油茶的上等原料。云南紧茶每年大量运销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故又称边销茶。
居住在滇、川、青、藏、新疆等高原地区的各族人民食肉类、乳类较多,喝茶可解油腻,助消化;降脂减肥、健齿护齿、消炎灭菌和养护肠胃等。而且在高原地带所压较低,人体内的水分蒸腾作用强烈,血管膨压增大,抗动脉硬化、茶单宁中的儿茶素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韧性,喝茶可以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
同时,居住在高原地带的兄弟民族,缺乏蔬菜,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喝茶又可增加维生素。因此,云南紧茶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