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大热的时候,中小叶种都被拿来发酵过熟茶,比如2007年贵州广西的中小叶种就承担过这样的角色,不过发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此类熟茶内质单薄,滋味寡淡,极不耐泡,叶底不完整,破碎多,后来逐渐销声匿迹。
内质决定了这些区别。
从叶片的结构来看,大叶种角质层厚度2~4μm;中小叶种角质层厚度4~8μm,角质层比较薄的叶片抗逆性较差,容易遭受冻害、冷空气的负面影响,但是同时却利于容纳更多的内含物,中小叶种反之。
大叶种栅栏组织通常只有1层,遮荫下会增加;中小叶种有栅栏组织2层,多达3层。大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有60~l00片层,光合速率较高,海绵组织比较多而松,叶背的气孔大而细,叶色多带黄绿,叶尖较锐长,梗和节间长,单位叶片面积的气孔数较少,气孔的保卫细胞较大,蒸腾速率快;小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少,有20~40片层,光合速率较低,海绵组织少而密,叶背气孔多而密,叶色多浓绿:叶尖较钝。据严学成研究,大叶种茶树气孔密度约l00个/mm2,最多为150~180个/mm2;中小叶种约200~260个/mm2。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叶种的光合作用非常旺盛,蒸腾速率极快,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其内质积累丰富,厚度足,非常耐泡;以碳元素代谢为主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而发酵针对的转化对象恰恰是多酚类物质,比如红茶中浓强度最高的滇红。中小叶种由于光合作用较弱,导致其碳元素代谢少,多酚含量较低,整体内质偏淡,显而易见的是就水浸出物衡量内含物,大叶种甚至可以达到50%的水浸出物率,而中小叶种极少可以达到40%,这种先天性的区别导致了二者在渥堆发酵中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