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说,要按体质喝茶。因此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人们常常用“寒、温、平、热”来说明一款茶的茶性。比如寒性体质的人不能喝寒性的茶,要喝温热性质的茶。而普洱茶就更复杂了,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又根据年份的长短,新茶是寒性的,而陈年老茶是温性的。那么,这些说法有没有依据?普洱茶的寒,又是从何而来呢?
宋代黄庭坚《煎茶赋》云:“寒中瘠气,莫甚于茶。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写到:“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九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从这些古典医学和茶学的书籍上来看,茶应该都是属于寒性的。而要了解茶真正的性质,我我们得来解析一下茶的成分。茶叶中的咖啡碱不仅是茶叶化学成份的组成物质,也是茶树区别于其它植物的主要特征。茶的寒性主要是针对茶内的特性物质咖啡碱来说的,咖啡碱含量的高低就决定了茶的寒性的大小。而咖啡碱的含量却又瘦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人们得了热病时,发现通过煮茶水喝可以促进排尿以泄热,并能镇痛。由于当时的医学条件以及对现代化学常识认知的缺乏,古人不知道这是咖啡碱在起作用,而只是从表象上看到它能解热症,医者跟患者就把能够去热病的物质属性统称为“寒”,进而人们约定俗成地用“寒”来表示茶的特性了。
茶树体内的咖啡碱分布,以叶部最多,茎梗中较少,花果中更少。新梢中的咖啡碱是以嫩的芽叶含量最多,老叶最少。因此咖啡碱在新梢中的含量是随芽叶的老化而减少。在不同品种中,云南大叶种比中、小叶种咖啡碱含量高。在不同季节中,夏、秋茶含量比春茶高。在不同栽培条件中,遮荫和施肥的,常比露天和不施肥的含量高。
茶树中咖啡碱的含量会随茶树的生长季节、环境、品种、生长部位、加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茶的性质是由上述综合条件来的结果。所以茶的寒性就是从咖啡碱那儿来的。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