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形象的例子,生普是葡萄酒,而生茶是葡萄汁,两者外形颜色相近,本质却是截然不同。
2000年之前的内地,除开边销的其他地区是基本不消费普洱茶的,也就没有生普、生茶、熟普这样的概念之争。生茶在生产出来后,经香港茶商存放到熟化,再把茶饼打碎拼入熟普中,以此提升茶的陈味。
由于当时的市场一直是计划经济体系,所以这种云南生产半成品,港商接力再仓储加工的方式延续了几十年,也就没有任何争议。
香港这种制作生普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2003年农业部的普洱茶标准。此标准中提出,熟成的界定为生普需存放十年以上。这也是市场有十年出仓说法的原因。
当然,之所以定为十年,也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内地没有仓储的完整经验有关。
2008年,云南制定普洱茶国标,由于普洱茶在市场形态上出现表面的一生一熟,所以,首次把生茶的说法列入讨论的范畴。
因为之前的2005-2007年由普洱茶引发的高潮,并非熟普,而是“生茶”,大家觉得生茶有明显的增值情况,所以,“把不经熟成工艺的生茶定名为普洱”这一理论成了舆论焦点。
然而,由于生茶不断增值,市场也在不断壮大,无论是政绩工程还是市场力量,都推动着生茶被纳入普洱一族。
说到底,生茶与生普的概念,其实就是年份上的差异,生普是生茶成长后的进化形态,按年纪来讲,生普的年纪要比生茶大上那么几年。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