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在渥堆这个发酵的过程中,由于茶堆会升温,因此每过一段时间,人工就要把这堆茶翻翻,以免茶给焖焦。茶叶内有果胶汁,比较粘稠,翻堆时有些茶叶就粘在一起,变成一团一团的疙瘩。茶叶发酵完毕后,人们会把茶头拣出来,如果要将它们解开的话,会将茶叶弄碎,只好另外放成一堆。这些"疙瘩茶",也叫"老茶头"。
"疙瘩茶"是从熟茶工艺产生就有的,但将它们起名"老茶头",却是2005年才有的。之前"疙瘩茶"多是收集起来集中切碎,拼入一些低档茶中或干脆弃之。担任过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副厂长、总拼配师的李文华觉得,这种团块茶,内质比较特殊,特别是嫩度高的团块茶,切碎了很是可惜,就有了开发一款产品的想法。
这种团块茶也有诸多缺点。首先"疙瘩"体形不规则,不支持与其他条茶拼配;其次大团块里可能有杂质;再者"疙瘩茶"内部厌氧发酵过程长,如果不经过蒸压(或蒸压不透),其微生物超标是可能的。
解决这三个问题,才有产品的开发。首先精制。通过切块、筛分、拣剔工序,制成干净、体形大小匀齐的原料。传统的熟茶紧压茶,原料经过潮水再蒸压成型的。这匀齐的团块茶,潮水是没办法做的,怎么办呢?体形小的经过稍长的蒸压后,可以揉制饼茶,这就是后来的老茶头饼;而颗粒大的,则用机器压成茶砖。
产品要出来了,叫什么名字呢?最初李文华起的名称,叫"粒粒香"。因为是颗粒状的,滋味香气独特,就叫了这个名字,做了饼茶。产品出来后,老一辈茶人给他提意见,说"粒粒香",乌龙茶里有这种产品,普洱茶叫这个名字容易混淆。李文华为了给产品改名,抓耳挠腮,一段时间没有结果。之前给茶起名字,基本上是围绕茶的品质特征与文化内涵,后来就想,那就跳出茶品本身的桎梏如何?
在很多文化史料中,都提到过“茶头”这样一个词,如:明清时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传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会,茶会叫"普茶"。而准备"普茶"茶汤的人,是寺庙里的专职官员,叫"茶头"。这个词让李文华眼前一亮。有啦!就叫"老茶头"。
至此,李文华就把产品叫了"老茶头"。加个老字,一方面代表年长的茶头,也就是煮茶的老师傅了。
老茶头没有了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蜷缩成了一颗饱满的茶粒,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略感沧桑的外表,灰白亚光的点缀,仿佛岁月留下的痕迹。与清水融合,那些甘醇、厚重,就在舌齿间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