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茶的名目
在我国古代,茶的制成品造型样式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举要如下:
(1)饼茶和草茶。
至宋代,福建建州茶入贡,阳羡(今江苏宜兴地区)茶不再研膏,遂称草茶。草茶盛行于两浙。 欧阳修《归田录》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茶)为第一。”自宋仁宗景祐(公元1034--1038年)以后,洪州茶、双井茶、白芽茶逐渐盛行,为草茶第一。
(2)片茶和散茶。
片茶,是茶叶经蒸制研膏后,用模压制成片状的茶。
散茶,指干茶叶研磨成粉末状的茶。
宋史《食货志》下载:“茶有二类:一曰片茶,二曰散茶。片茶蒸造,实(于)棬模中串之,唯建(州)、剑(州)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3)香片和花茶。
香片,指成品茶叶加木樨、茉莉等花拌和而窖藏之,使气味芳香,称为香片。
花茶,是将香花放入茶胚中窨(读“音”窖藏)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代代、玫瑰、柚花等。
(4)串茶。
串茶,唐代名茶。将茶饼连贯成串,故名串茶。
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載:“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顧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黏黑者,则已近乎建饼矣。”又唐·权德舆《陆宣公翰苑集序》载:“(张)镒以泉货(指地方货币)数万户为賮(读“尽”,赠),(陆宣)公悉辞之,领新茶一串而已。“此言”新茶一串”,即为串茶。
(5)蜡面茶。
茶的一种,出于福建省建州。亦名“蜡茶”。
唐·徐夤(读“寅”)《钓矶文集》载有《尚书惠蜡面茶》诗可证。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五《蜡茶》云:“建茶名蜡茶,为其(茶膏)乳泛汤面,与镕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杨文公《谈苑》曰‘江左(江南)方有蜡面之号’是也。今人多书蜡为‘腊’,云(言)取先春为义,失其本矣。”《元诗选》郝经的《陵川集·橄榄》诗:“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可见蜡茶为可口之茶。
(6)贡茶。
古代有向朝廷进贡的成规,臣属或藩属每年要向朝廷进献土特产、珍宝和财物。茶就是重要的贡物之一,因而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贡茶”。
唐代贵阳羡(今江苏宜兴地域)茶,每年要贡奉宫廷。
五代时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朝廷命建州贡茶,初造研膏,继造蜡面茶,以后又加工精制,叫作“京挺”茶。(见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特制龙凤圆模,派遣使臣就福建北苑造团茶,以别众品,龙凤团茶盖始于此。 苏轼《兴龙节侍宴···以示定国也》诗:“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盌铺粟盘龙茶。”此言“盘龙茶”,就是龙凤团茶。
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丁谓为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始制凤团(印有凤纹的团茶)。后又制龙团(印有龙纹的团茶),岁贡宫廷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供皇帝专用),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见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蔡襄(字君谟)知建州,别择茶之精者,造小龙团十斤以进献朝廷,每斤为十饼。自小团茶出而大龙团苶遂为次品。苏轼《以大龙团报垂云新茶》诗:“拣茶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宋徽宗(赵佶)《大观荼论》言:“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茶),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周紫芝《竹坡词》一《摊破浣溪沙·汤》:“凤饼未残云脚乳,水沉催注玉花瓷。”
此外,宋时还流行一种“绣茶”。所谓绣茶,就是茶上点缀龙凤花鸟、五色美果等饰物图案的饼茶,专用于庆典。周密《武林旧事·进茶》载:“禁中(皇宫中)大庆贺,则用大镀甂(陶器皿)以五色韵(美)果簇饤(堆砌)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图好看)。”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