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哈尼族语,意为“水湾寨”。作为地名的确立,是在明代洪武年(当时称普耳)。云南产茶的历史远至商周时期,《华阳国志》中即有濮人贡茶的记载,而“普(洱)茶”这个称谓最早来自于明万历年间谢肇浙《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也是对普洱团茶的最早记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也有“普洱茶(普雨茶)”的明确记录。
四大区域的茶叶在拥有普性的情况下又皆有相应茶区的地域特性与特点,基本具有:西部茶区(刚)、北部茶区(苦)、南部茶区(柔)、东部茶区(涩)。
东经100°附近是普洱茶最优原料集中区域。
西部茶区
这一茶区的茶不论生熟均具有浸出延迟、冲击在后的地域特点;
在东经100°附近,生长着5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即:凤庆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
北部茶区
该茶区高纬度、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茶树多为中芽种和迟芽种。由于白天日照充足,光合物质合成较多,夜晚温度较低,茶树呼吸产物消耗减少,因而营养物质得以积累,且昼夜温差大,较大地提高了茶叶的生物产量,茶树生长受紫外线影响咖啡碱合成较多,茶叶具有“苦”的特征;
土壤以黄、白壤为主,PH值在4.5~6之间,矿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
阳光直射,受以青蓝光为主的短波光影响,茶叶的光合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高。
南部茶区
澜沧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山势平缓、纬度低,受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多在85%以上;
湿润潮湿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酚性物质的合成高于其他内含物质,由于生物碱的含量相对不足,因而由茶多酚带来的涩味相对突出,所以有“涩”的特征;
海拔低、气温高、昼夜温差小、热带雨林特征显著,因而茶树发芽早、叶绒丰富、叶距较长、持嫩性好;
土壤为黄红壤,大部分地区有机质含量均在3%以上,为一等优质茶园土壤;
南部茶区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