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普洱城作为一座大城清晰记载在史册中,由于地处滇南要塞,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普洱设置元江分府,雍正四年(1726 年),雍正皇帝委派自己的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设普洱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思茅厅(今思茅区)、威远厅(今景谷县)、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 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又先后增设景东、镇沅、镇边3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管辖今澜沧、西盟、孟连3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
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意思是“安宁的普洱”,隶属同置一地的普洱府。至此,普洱已经由一个最初的哈尼族寨子变成一个大府的名称,它的辖地囊括了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部分地区的广袤大地,从此,这里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于一体的滇南重镇。
详读史料真有一种想穿越回到古普洱府的冲动。咸丰、同治年间,普洱府城已经成为一座大城,高大雄伟的城墙由青砖砌成,城内四通八达,三里三的城围气势不凡。城中车水马龙,商号林立,江西会馆、徽州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昆明会馆、玉溪会馆、石屏会馆等数十家会馆都曾显赫一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单从西藏前来的马帮商队,每年就有数千人之多,普洱茶从周围的“古六大茶山”等地向这里聚集,交易,贴上官府的“茶引”,一队队马帮驮着大包小包的普洱茶上路,出普洱府城门便四散开,踏上不同方向的茶马古道。
普洱大城作为滇西南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之地。这条茶马古道分别向江城、打洛、澜沧、昆明几大方向延伸,中间有大小无数条道路纵横交错。东南从江城到越南、老挝;西南从澜沧、西盟、孟连3县可到缅甸;水路沿澜沧江而下可连续到达东南亚各国,经安南(今越南)河内、香港销运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还有从佛海(今勐海)出口,经缅甸、仰光、孟加拉湾运往西亚和欧美。
普洱茶由马帮驮向四方,一直走向西藏、内地、京城宫廷、东南亚、甚至漂洋过海,到达遥远的欧洲宫廷和贵族餐桌。繁盛时期的普洱大城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一个以一片神奇的树叶,把众多地域、民族、语言、文化、宗教奇妙连接在一起的一座古典时代大城。如今,古典大城早已随着瘟疫、火灾、战乱等各种原因在时光中消逝,但普洱故地还在,普洱茶还在。
来到小城宁洱感受到这座以普洱茶为灵魂的城市正日益壮大,想要快速了解那段史诗般的茶马岁月,来茶源广场是最佳选择。这是以普洱茶文化为主轴的广场,开阔的广场由”茶之源,道之始”碑,“七子饼广场”“清道光年间普洱府城图”和“茶源广场主雕塑”几个部分组成,广场四周的绿地中都种植着茶树,国内外的不少茶友把这里当作探寻茶马古道源头的第一站。
普洱茶自古以来就 被制作成紧压茶,这是因为紧压茶一是 便于称量交易,二是便于长途运输。这个在茶源广场最前面的圆形小广场,因为像一个七子饼茶的形状,故而别称为“七子饼广场”,广场左边一幢古朴的小楼是云南省普洱茶叶协会永久性会址, 在茶协的正前方就是誉为“茶马古道零公里碑”的“茶之源、道之始”石碑。
宁洱老街是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 只因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故事与烟火气。路边高大的榕树下里三层外三层围满对弈的老人,外围则坐着几位老太太在树下扇着扇子纳凉,说着家长里短的事儿。不远处的小巷子里,隐匿着一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江西会馆,这是清代置普洱府后,纷纷成立的普洱同乡会馆中“四大会馆 五小会馆”中最大的一座。如今可在江西会馆品尝到正宗的宁洱美食。
听了那么多关于普洱府的故事,不如去茶马古道遗址走上一段,亲身感受古道艰险,马帮难行。宁洱境内有五条古道保存相对完好,分别是茶庵塘茶马古道、孔雀屏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石膏井茶马古道、石丫坡茶马古道,其中距离宁洱县城16公里,普洱市区25公里的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成为爱茶人寻根问源的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