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论山头”,山头茶作为普洱茶中贵族,茶以外的纠葛总是少不了。今年,先是雨林老班章被代言,后有则道为曼松品牌维权,前者是企业诚信问题,后者涉及商标权益,事虽不同,却同样透射出市场对山头茶一份近乎执着的迷恋。
以山论茶,是历史也是现实
山头茶的概念,并非普洱茶独有,纵观历史,以地域论茶,绝对是主流。且不说唐诗里早有以地方命名的阳羡茶、蒙顶茶,如今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各个前面都冠有地名。不同的茶树群生种,自然环境、种植方式,玄乎点的风水气场,造就了独特的地方风味,老班章的回甘、冰岛的生津、景迈的甜,易武的柔,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一山之中,不同山场,茶味照样可以迥异,比如布朗山的“东甜、南苦、西香、北绵”,也都各显神通。
名山古树,稀缺下的运作空间
山场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山头古树产量十分有限。可去到茶叶市场,却是满眼冰岛班章。其中“奥妙”不言自明。当冒充名山古树成了普遍现象,就不能以一句“商家无良”来概括,其中很大问题在于,究竟多少人真正喝过名山古树茶?不知道。古茶树的稀缺性,滋味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感官描述的主观性,共同构成了山头茶巨大的“运作空间”,讲故事、谈文化、送赠品,最后泥沙俱下,导致一些山头茶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诚信遭到质疑。
不少茶友感慨:普洱茶水太深了。茶圈甚至流传:要找百分百真山头古树,必须自己上山,监督甚至亲自摘炒,一刻都不能让茶离开你眼皮底下。一杯清茶,喝得胆战心惊,喝成了侥幸,喝成了钱的味道。长此以往,伤害的是茶山与茶业。
工艺导向,普洱茶的回归之路
对山头茶的追求,本质在于追求茶叶的优良品质与独特风味,茶要如何才好喝,除去产地品种因素,制茶工艺也是关键。对比同样强调山场地域差异,而工艺的武夷岩茶,传统“八百花”八百三十一个茶品,均需要在茶树品种与山场特点的基础上,以工艺来完成最终的滋味塑造。产地再好,也要制作工艺适配与精良,唯山头是从的观念,经不住市场长期考验。普洱茶的未来,也必须从单纯贩卖空气阳光,转变为输出精品茶叶、茶叶深加工产品甚至茶叶加工方法,让加工工艺向精细、差异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工艺导向性,在茶学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更为积极主动地引导普洱茶市场,让普洱茶的品饮收藏有一条新路可循。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普洱茶的山头特色,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能呈现出更稳定、更具辨识度的面貌,提升品饮体验感,降低喝普洱茶的接受度门槛。
文化营造,重新审视山头茶魅力
好山好水出好茶,然而山头茶的背后,绝不只有好山好水好阳光。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与发源地,最初种植普洱茶的古濮人与氐羌民族,在漫长的农事活动中,各自形成因地制宜的茶树种植养护理念,山头茶的滋味,既是浑然天成,无法移植的地土香,也是充满先人智慧,无法速成的心血之味。说句矫情的,你能从一杯茶中,听见祖先与天地对话的声音。每一座山头都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可忽视。抛开炒作因素,那些大受追捧的山头背后体现的,可以看作是一段时间之内的大众风味嗜好。风味嗜好的培养,是一个习得与共感的过程,冷静而不失包容地读懂每一座山头的美,山头茶的是非纠葛能有一点改观。既然景谷茶有景谷的美,就不用去冒充易武正山,班盆就是跟老班章不同气质,在喜欢的人心中就比老班章更有意义。以人文茶风与民族文化为牵引,将会发现山头茶资源的更大潜力。
茶之味,说到底还是为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