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概念是普洱市场必经的路
谁能想到,在10多年前10来块钱一斤的茶,在今天会涨得如此之高。这一切,都不得不说到如今的“山头茶”文化。
那么,山头的存在合理吗?下面我们来梳理下山头文化的历史。
“山头”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
2005年之后
直到2005年之后,茶圈才开始进入对于整个普洱茶的认知成熟起来的阶段,很多基础概念和区域概念正在形成。
2007年左右
但接下来普洱茶市场的疯狂,却让这个成熟放缓:一直到2007年之前,只要是茶叶做成的饼,无论你的茶叶是贵州来的,还是福建来的,都好卖得一塌糊涂——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品牌之分,没有大小树之分,没有产区之分……
2007年至今
为何要强调山头?
作为普洱茶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茶树原生地,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我们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韵味悠长的普洱茶。
自打普洱茶流行以来,便有了“一山一味”之说,一款普洱茶要想在普洱茶界名声大振,就必须得有足够强大的背景,山头就是最强硬的背景。
纵观全国名优茶的命名方式,基本上都是地域+品种,比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恩施玉露等,既有产地,又有品种。普洱茶的命名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不过“普洱茶”更多的不是强调茶叶品类,而是强调山头,如说到老班章普洱茶,会直接以老班章代替。
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特点,普洱茶作为一种农作物,茶叶的内含物质受气候、光照、土壤成分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同山头之间,在茶叶品种特征、加工工艺和口感上各有千秋,也因此,茶友们在品尝以不同山头命名的普洱茶时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山头概念并非望风扑影,其实在整个普洱茶发展的过程中,山头概念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不尽相同,早期山头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区分各个地区、山头茶的不同种类特征,而如今山头概念则更多地被赋予了品质价值。
我们看似简单的抽枝发芽背后,竟汇聚着云南各个山头独有的万般气韵。云南的茶山,或云雾笼罩,或起伏延绵,正所谓“好茶在深山”,那些深藏隐遁于茶树林里的山野韵味,还得由您来细细品鉴一番!
名山头就是好茶吗?
其实无论是山头茶的“名气”、“工艺”或是茶园“环境”都在给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山头茶以产品为王。
山头茶发展到今日,虽然曾经经历过光怪陆离的疯狂时代,俨然一篇“记叙文”的构架!总结出来如下:
发生:有了“名品”,又有了消费名品的人,必然有品牌会看到这块肥肉,这就是市场红利;
发展:山头茶开始的初期,流量在茶山,谁更快更多的抢占了源头资源,拥有更具实力的产品,必然更具备话语权;
高潮:古茶树资源”这块“蛋糕”是有限的,每个充斥其中的角色都想着分一杯羹,当追随者开始意识到,他们追一直追随的不是品牌,而是品牌背后的山头,既然你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名山名寨,古树纯料”的规则从制定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市场的发展的方向:大批流量会涌向茶山;此势一程,古树茶出现了“低段位”的同质化竞争!
结尾:大家或许还是会去追随“名山名寨,古树纯料”,这一次并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而是追随自己喜欢的品牌,追随自己喜欢的产品,甚至参与其中。这也标志着:产品为王的时代必将过去,“价值为王”的时代即将来临。
综上所述。
茶,最终必然落于山头。
因为山头决定了茶口感的维度。
也就是说,山头茶的存在是合理的。
而如今的喝茶新趋势,
是追求更理性更高质量的山头茶。
更理性的追山头茶
名气很重要、环境很重要、工艺也很重要,但千篇一律的去重复,让消费者相信山头、地理标识、古茶树,以希望营造一个物以稀为贵的古老传说;或是营造某种高深的古茶文化、氛围和精神,以希望人们对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了解更深,更崇敬,最终疯狂爱上茶,难道大家不觉得这种套路已经过气了吗?
如今,从古树茶的发展局面可以洞察到山头古茶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资深茶虫们对山头古茶的美好需求日益增长和匮乏的高价值产品和高价值服务之间的矛盾。
我们常常听说某款古茶的口感不可替代,其实不然,没有什么古茶的滋味是不可替代的,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古茶所承载的精神、力量以及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价值观。
价值为王的时代,仅仅依靠古茶地理、工艺、环境优势来确立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渐和当今主流价值观所背离,更难获得认同和共鸣,用好的质量来留住真正懂茶的茶虫,才是当今的王道。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