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喝易武茶,相信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麻黑古树,中流砥柱;
麻黑,就是易武茶的半壁江山……
没喝懂麻黑,就别妄谈易武。
毫无疑问,从古至今,麻黑茶在易武的地位毋庸置疑。
这当然有诸多原因,有历史的,有资本的,有文化的,这些,都是大家能从网上查到的,我们说点网上不容易查到的:
驱车沿麻黑公路一直走,途中经过的产区,都是麻黑的主要产区。
产量大是其一,名寨、名微茶园众多,是其二。
麻黑的主要名寨有: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柒树、刮风寨等。这些寨子名,自我从2012年入行时,就已经听过。
名微茶园也不少:落水洞、石门坎、当然还有鼎鼎大名的刮风寨里的:冷水河、茶王树、白沙河、茶坪、猎虎山等等。
这些名寨和名微茶园,足以让麻黑蜚声茶界。
2.麻黑古茶:易武的起点,也是易武茶的终点!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曾介绍过易武古茶有三大魅力,其实细化一点,应该是四点:
抛开如石门坎、刮风寨的名微茶园不谈,整个麻黑产区的古茶的优势在于“气韵”,即茶汤入喉感强,喉韵深,茶气柔中带刚,劲道十足。
除此之外,从综合品饮体验来看,麻黑大部分山头古树的所有参数(滋味、香气、汤感、口腔体感、身体体感、协调度、特征性)大约处于一个相对中间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谈一下我个人理解哈:
比如香气,其香气再上上走一点,就是灵动;再往下有一点,就是内敛;
比如风格,麻黑的风格再往上走一点,就是刚猛;再往下走一点,就是阴柔;
……
何谓中正,何谓不偏不倚,这就是麻黑,它就是音调里的“中音”。不像高音的空灵、清凉、细腻;也不像低音的雄浑、澎湃、粗狂。
所以麻黑可以说是易武茶的起点,也是易武茶的终点。
说其是起点,
一者,主要源于其名气大,名寨多,产量大,可选择面广;
再者,麻黑产区的茶不同于易武其他名微茶园的茶,对新手不友好,比如薄荷塘、弯弓、凤凰窝、哆依树等名微茶园,没有一定的品饮体系,是很难get到其魅力的;
说是终点,
一者,是因为所有的山头古茶,喝到最后,都只剩下“气韵”二字,而这正是麻黑片区古茶的辨识度;
再者,麻黑片区的茶在后期存放下来的感觉足以令人惊艳;
三.从制茶的角度而言,麻黑依然是首选。
老实说,易武茶之所以会被称为普洱茶人的最后一站。
有一定的原因是:小产区的极度细分。
最典型的如:薄荷塘、哆依树、石门坎……
就这么说吧,如果是做易武名寨的茶园,很少有低于3500一公斤的古树;如果是做名微茶园,没有低于5000一公斤的古树;
而麻黑产区,绝对是例外,除了石门坎、刮风寨的几个名微茶园外,古树的价格几乎可以控制在3500一公斤以下;再者,麻黑还是能起量的。
所以,对于品牌、料头、茶友来说,麻黑都是不错的选择。
4.麻黑片区的茶,转化路径清晰。
喝过麻黑方向老茶的茶友绝不在少数,作为晚辈,这一节有点班门弄斧了,有不足之处,还请指出,大家相互讨论。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香气都转化出不同程度、类型的蜜香、蜜韵。
曼秀的偏向果蜜香,汤中带果甜、蜜甜;而像刮风寨茶坪的则接近于野蜜香,又野又浓郁;
2.滋味更协调丰富,富有层次。
麻黑片区的古树新茶,最开始滋味都出不来,有些产区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苦底和涩感,但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只要在昆明仓超过一年),滋味的协调度就会有明显的变化,苦底和涩感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甜度、香气的增加,会从一开始的侧重“气韵”,逐渐变得丰富;
3.茶汤的入喉感、气感和喉韵几乎是越老越劲道。
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麻黑片区的茶几乎是一口入喉,成团感极佳;从喉咙到胸腔一线,温热甚至是震动。
4.麻黑片区的茶转化速度快,转化也最明显。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