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对易武春茶行做个小总结了,今天的主题:简单的易武,复杂的易武。
1.从我看到的角度,易武的春茶已经基本结束,说是基本,要看具体地块了。
首先,必谈的是减产。易武镇持续两年的干旱,给茶农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我品控的这些小产区里,发芽最好的是白沙河,当然,三家寨的也发的不错。除此之外,麻黑,茶王树,曼松,薄荷塘,弯弓,马鞍山,白茶园,天门山产量都极低,包括乔木在内。
大家可能对易武干旱减产的程度没有概念,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b.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几十人在天门山高杆下抢鲜叶的盛况;
c.在易武呆了10天,基本每天平均鲜叶就在2~4锅(一锅鲜叶在4.5~6.5公斤),所以大家的茶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2.关于易武茶今年的品质。
近三年来,易武茶的品质都不理想,个人认为品质最佳是22年,其次是去年,最差是今年。许多朋友会反驳我,22年制茶时下雨了,最棒的应该是去年。
但就我认知而言,雨水对于森林茶的影响较小,干旱对于茶叶的品质影响反而严重。去年易武方向的茶,就一向以甜润细腻著称的曼松,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苦底和涩感,这与个人理解的曼松茶风格已经背道而驰了。
而今年,如果不优选地块,不把控工艺,涩感只会更严重。
今年的品质差,个人认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工艺混乱!
3.关于易武茶今年的价格。
而其他山头降价,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这两年的大行情确实不景气。但易武茶的价格并未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能与去年持平就不错了,部分名微产区还涨价了。
我推测原因有两点:
a.产量太低,即便是乔木,也没多少量,原料基本靠抢;
b.能消费易武高端茶的茶友,并未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4.易武茶未来或将成为山头茶玩家的天堂。
原因如下:
a.易武茶越来越不适合大品牌了
近两年这种情况,对于大品牌而言,收到高品质原料的机会等于零,不知道来易武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90%的中/大品牌在易武的门店或初制所主要集中在街面和麻黑片区。在刮风寨/丁家寨/滥田等距离镇上较远的寨子,我几乎没有看到挂有大品牌logo的初制所。
b.易武茶的利润空间真的很低
老实讲,要不是我个人喜欢喝易武茶,我是不愿意涉足这边茶叶的,因为利润空间真的低,原因有几点:
一者,易武茶各名微产区之间风格辨识度高,很难作假。
名微产区之间距离较远,生态/风土/树种之间都有一定差距,导致各名微产区之间品饮体验差距大,虽有共性,但各成风格,冰岛老寨为什么容易作假,因为拥有冰糖甜的茶太多了;
二者,真正主喝易武茶的茶友,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品饮体系,能客观判定茶叶的品质与价值;
三者,价格透明且产量很低;其他产区的山头茶价格虽然也透明,但如果商家要的量大,与茶农就有一定的议价空间;产量小,对于大品牌而言,就很难出产品。
5.易武茶农的普遍懂茶程度不亚于一个老茶客!
易武茶农的懂茶程度,在我跑过山头茶产区里绝对是最懂茶的,这里的懂茶,不仅仅是对于自家茶园里茶叶足够了解。就个人所见所闻,总结几点
a.我接触到的易武茶农对于茶汤的厚薄,水路的粗细,森林的野韵都有自己的见解。当然,这有可能与易武茶本身的风格特点有关系,茶农从小耳濡目染,懂得这些易武茶的精髓是有可能的;
b.但凡认真制茶的茶农大都能客观认知名微茶园与非名微茶园之间的差距,
比如刮风寨的茶农大都认知得到三家寨水细,但茶汤厚度不够;白沙河水路不及三家寨,但野韵,气韵很好;
c.但凡认真制茶的茶农大都清楚不同工艺能带来怎样的品饮体验;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为了销售,而并不是真的菜!
每年来易武,我都能从茶农处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朋友,如果你真的想学茶,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的大师,回到易武源头,可能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专属于易武产区的底蕴!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