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距列为贡茶的两百余年后的今天,它却在争与不争之间徘徊!
争——名山余脉,各路英豪逐鹿困鹿山,助力困鹿“出山”
争是源于人们对它品质的认可和追求,即便留守深山,也能让很多人对其苦苦找寻。势必在除冰岛之外,很多人认为它的香甜是可以与其媲美的,为什么不让其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认可它,拥有它?
来自名山余脉秘境
普洱茶的兴起,“不声不响”的脚步背后是对大山的探究和资本的涌入
在外界许多人眼中,普洱茶市虽然是古时的行政中心、茶的聚散交易中心,但真正的普洱茶产茶地却不在普洱,甚至不产古茶。这就造成了普洱市宁洱县的困鹿山在了误解之中慢慢消退。
经2007年普洱茶崩盘风波之后,人们对普洱茶更加趋于理性化。茶商不再一味的大量囤积,消费者也不再一味的只认品牌而不重口感的这样一条道路。然而普洱茶价的狂跌,相反相对以往它的面更广了、由南至北爱普洱茶的人逐渐多起来。对于困鹿山来说,有历史,有地理优势,茶好!因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民间李氏茶人在继承先辈制作贡茶团茶的制作技艺外,不遗余力的挖掘困鹿山的茶文化并进行深度推广,到了零几年的时候宣传推广发展至普洱市林业局,茶业局和大量的茶文化工作者手中,不断为其奔走推广。渐渐的台湾人,广东人茶客茶商“不声不响”踏足困鹿山,民间资本也开始慢慢的大量涌入。困鹿山由此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春。即便历经2007年普洱茶崩盘,困鹿山也成了为数不多的反升不降的山头之一。
不争——源自古朴,不争才是“深山出好茶”最有力的证明
然而在关于困鹿山及困鹿山茶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雍正年间,清廷把困鹿山普洱茶纳入了皇家贡茶之列,加之困鹿山贡茶量很少,保护错失严密,遂不见诸史籍,更不见进入寻常百姓家。
而到了清末民初乃至整个民国时期,因战乱频繁,人口迁徙严重,一度造成了本就神秘的困鹿山茶,被世人所遗忘。“世事易换,尘浮不断”,两百年多年间,困鹿山贡茶经历了由清廷贡茶,落至不为人知的一般的普洱茶的重大变局。然而好茶是掩藏不住人们对它追逐的,因为它光芒依旧,“出山”是必然的事情。为何?即便不再赘述历史背景,也可从以下三点得到证明。
归于自然,溯源其真“可察、可品、可典藏”
可察:
山——困鹿山: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困鹿山,困鹿山古茶山属于无量山的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
茶——困鹿山要从它的茶树说起:茶树可以分为中叶型、大叶型、小叶型、中小型古茶树。而在这些茶树中又以中叶型、中小型古茶树生长的茶居多。这也就明显的与景迈、邦崴、秧塔、景谷苦竹普洱茶山以大叶种的茶树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与原“古六大茶山”的茶都很大区别。
可品:
品在于它茶的舒适度非常的好,“香高、甘甜”是其茶叶本身最大的特点。除民间少数茶人极力的推广困鹿山香高味甜的茶叶特点外,云南乃至省外多家知名媒体也曾亲上茶山走访茶农报道茶叶的种植,茶叶特征,茶叶出产等实际情况。其采访后的结论报道是困鹿山茶最大特点是“味甜、高香”。
可典藏:
普洱茶值得“藏”除了在于增值外,还在于后期的转化口感。困鹿山属于无量山的余脉,其地理条件特殊,雨量、日照相对比较充足,尤其是春茶形美叶嫩,其制作而成的成品生茶利于后期转化的同时,它的香度会越发高浓而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