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初,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一场别开生面的斗茶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斗茶大会的热闹场面吸引了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偏远的茶区。“在经过采茶能手技艺、晒青毛茶手工制作,以及传统贡茶原料斗茶大赛等三个项目的比拼后,麻黑村委会、易武村委会和易武村委会的高山寨,分别摘取了采茶能手、晒青毛茶手工制作和传统贡茶原料斗茶的桂冠。
组委会还举行参赛的传统贡茶原料的拍卖活动,现场拍得19.998万元,扣除茶叶底价外,剩余的66666元作为善款捐献给了易武乡的敬老院。同时除了现场销售了21.6万余元的毛茶外,还有商家认购了100万元的传统贡茶原料,正式走出了斗茶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第一步。 ”这是云南网5月9日对2012年斗茶大会的报道,一串串翔实的数据,将现场还原得十分具体。
“贡茶”,是当年斗茶会的第一重要关键词,在当年斗茶会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勐腊县为易武乡新落成的“中国贡茶第一镇”牌坊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由官方牵头来打造,可见其重要程度,随后,这个牌坊毫无悬念的成为了外地茶友到易武拍照留念的不二景点。
贡茶,是贡到遥远的京城,对不熟悉普洱茶历史的人而言,很难把这个滇南偏远小镇和“贡茶”二字联系起来,很多人知道的贡茶,就是龙井御茶园的那十八棵茶树,但熟知普洱茶历史的人都明白,古六山在普洱茶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易武在古六山的地位。
普洱贡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之后,六大茶山便成为了贡茶的采办地。1750年,易武修建了一条通往思茅(今普洱)的茶马驿道,驿道由青石板铺成,今天的易武公家大园,被认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道路的修通,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让易武成为仅次于普洱(今宁洱)的茶叶贸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这些普洱茶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就诞生在易武,这些作品,代表了普洱茶最好的时代。
茶马古道、古茶园、古茶号构成了易武打出“中国贡茶第一镇”的核心要素,品质、稀缺和尊贵又构成了贡茶叙事的核心。当易武遇到贡茶,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皇家贵族的时代早已远去,甚至连一个背影都没留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贡茶的想象和憧憬,所有的符号都内化为身份、地位和品质的象征。
2015年5月,祥源茶把斗茶会带到了北京希尔顿酒店,“从历史时空的架构来说,这是对‘易武茶’曾经作为贡茶的一种美妙回应。当‘茶马古道’退出实用功能之后,承续它的精神命脉,在现代商业精神和企业框架之下,寻找到一种可能的沟通精神和产品实体,是必要和现实的。”出席了这次盛会的李明如是说。
在普洱茶江湖中,背靠易武的门派很多,2013年,实力雄厚的祥源茶选择在易武进行普洱茶“小产区”的探索,把斗茶会带到销区,只是祥源在茶江湖中的一次小显身手,我们一直关注的是,他们对易武茶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易武茶早已无需再去证明什么。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着眼消费者及消费价值,企业、茶农、合作社和地方政府等多方齐心协力,共同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易武小产区茶业生态系统。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如果茶农难以为继,则不会有好鲜叶和好毛茶;如果企业难以为继,则只能是在一盘散沙的状态维系甚至衰落,遑论提升与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如果政府不能从中受益,则终将难以有持续动力。消费者是根本,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基础。”这是祥源茶业董事长邓增永博士两年前曾写过的一段话,两年后再来重读这段话,仍觉得受用,因为这些要紧问题无一不继续存在。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贡茶、古树、名山、名寨都与稀缺有关,这些元素是历史传承的礼物,但也可能变为陷阱。历史的背书在当下依然重要,特别是在这个特别“怀旧”的产业,而且这个怀旧的产业每年都在发生着新鲜有趣的事。
2016年春季,易武茶区内的薄荷塘、铜箐河、白茶园等地都发生了高价抢购鲜叶的事件,这背后,太多精彩的故事。有江湖传闻,为了鲜叶,有人在山上打了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还是鼻青眼肿,不得而知。
今年的茶城冷清,茶山很热闹,正如微信公众号登录页面所说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上茶山的人都变成了微商。这个场景,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产业的活力,活力之外,更多的是混乱。这些热闹之后,会剩下什么?这些碎片,会不会拼凑出一个大时代?我想大概不会。
在E.阿伦森的经典著作《社会性动物》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从众”这一现象,开篇他就引用了美国幽默作家詹姆斯·瑟柏的一段描写,这段文字略长,我缩写之后大致的意思的是:“一个人开始在百老汇大街突然开始奔跑,两个、三个人开始突然奔跑,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街上的每个人都开始奔跑,突然一声嘟囔演变成了‘堤坝决口了’。然后,两千多个人开始奔跑了起来。但是,所有奔跑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段文字是对从众特点很到位的一个描写,在商业/购买行为中,从众行为更加常见,普洱茶历史话语与当下产业格局之间很难对应,当有人开始“奔跑”,一定会有很多人跟跑。普洱茶“崩盘说“来临时刻如是,普洱茶古树名山独尊说亦如是,“稀缺”,也是迷惑众多跟跑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商业的发展,需要通过逐步建立规则和监管,去掌控和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当下的混乱,或许是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普洱茶并不是天然的投机和炒作品,在一些观察者看来,普洱茶出现价格和价值偏离的现象,只是当下特定社会结构的产物。为什么偏偏是普洱茶?如果没有普洱茶,会不会出现另外的商品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有人拿历史上的郁金香热和兰花热和普洱茶热作比较,但我觉得这中间异大于同。
很多人喜欢把饮茶比作一种生活方式,觉得在饮茶面前谈商业就俗气了,但是生活方式和一个健康完善的产业模式之间并不冲突,后者可以为前者扎根生长提供肥沃土壤。把一杯好茶送达终端,需要考虑的是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其中包括原产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茶叶种植加工、茶产品研发推广等等。产业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前提当然是可持续的去推进相关工作,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不断升级的工作。
在易武茶区,我们看到祥源这样的企业在努力为产业提升做贡献,“小产区”是他们的方法论,虽然他们进入易武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改变,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成果。Martin Lindstrom曾说过,“真正有野心的公司,试图得到一整个时代,而非仅仅是一个时刻。”大时代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