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怀金孕宝,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拥有占全国近1/3的物种,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碧波万顷的森林、沁人心脾的空气和四季如春的气候,造就了全球北回归线上的最大绿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宝地。早在1800多年前,普洱的先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制作茶、饮用茶、经营茶。
如今,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至今存留着有3540万年历史的宽叶木兰化石和中华木兰化石,生长着 2700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王。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建了从野生型茶树、过渡型到人工栽培型茶树,一系列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至此,我可以自豪地对陆羽《茶经》开宗之句作出新的诠释: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源自云南普洱。
南方嘉木之所以美,源于南方水土之美,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美之荟萃,乃天地自然对世人的恩泽和赐予。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在历史长河中延伸出了一串“衣食万户,润泽世人”的长长的产业之链。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进入欧洲,走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无论是作为重要产业和出口商品,还是进入宫廷,成为品饮时尚的金枝玉叶,抑或被放在马背上驮向东西南北,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这片树叶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也可规模种植,造福人类;它可高端奢华,常人难以企及,也可寻常普通,人人得而饮之;既可阳春白雪,进入文化殿堂,又可下里巴人,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既可独自品饮,涵养“清、廉、美、静、俭、洁”等品性,也可用于待客、敬客,增进友谊,促进和谐。在我看来,茶的“和、合”本质,正好契合了国人所追求的大美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信仰。
普洱是多民族聚居的美丽家园,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保存了最好的生态环境。茶是大自然的精灵,在这个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人们把对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坚守,鲜明地体现在人与茶的关系上。从古至今,普洱茶的兴衰也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谐共生等世界性的大主题。明朝,为了民族和睦、安民固边,政府曾鼓励边地各民族发展茶叶,开僻茶园,扩大种植,从而安抚了一方人民,守住了一方疆土,使之成为功不可没的绿色长城。清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茶山。乾隆盛世,普洱茶走向鼎盛,走向世界。
纵观历史,茶凝聚了普洱各族人民的共同智慧和荣耀,承载着亲如一家的归认感,体现着普洱对世界的贡献和价值,是普洱人与天地对话的共同钥匙。正如备受我们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所说,普洱是能够最全面展示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家庭和谐、与外来人和谐、对天地敬畏的地方,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最深沉的追求;普洱茶与文化紧密联系,每片茶叶都饱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可以说,在普洱,人如茶,茶如人。“越陈越香”不仅仅是普洱茶的特质,更是我们所追求的超凡脱俗、从容不迫、风轻云淡的生命气质。
(责任编辑:茶小仙)